滚动新闻

河南郸城高效率利用扶贫资金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讯(记者王伟)寒冬时节,河南省郸城县白马镇王河口村村民王世宏驾驶农用“小四轮”行驶在新修的田间水泥路上,准备给自家的7亩半小麦浇过冬水。望着无边的麦田,王世宏喜悦之情不胜言表:“浇好小麦过冬水,立春漫过老鸹腿。来年小麦定能大丰收。”王世宏家位于“一脚踏两省,鸡鸣听三县”的豫皖交界处,村子里1100亩耕地在界河南岸的安徽太和县境内。“界河上的桥坍塌多年,农机无法过河,肥料种子都靠人背肩扛,农产品卖不上价。”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郸城县投入370万元,修起了扶贫桥和扶贫路。“桥通了路通了,去年秋季俺家7亩半高淀粉红薯大丰收,我用四轮车把红薯运到郸城工业园区的天豫薯业公司,每斤多卖4分钱,这一季就多收入3200多元钱。”王世宏告诉记者。

说起王世宏的脱贫故事,郸城县财政局局长张振新介绍说:“王河口村原来只有水利局农田打井配套的资金,没有修桥修路的计划,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主要得益于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集中使用。”

作为大别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郸城县积极探索“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的涉农资金整合机制,统筹投入脱贫攻坚。张振新介绍,自2016年以来,郸城县共整合涉农资金25亿元,投向最急需的地方,为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备足了“粮草”。

郸城县财政局项目办主任杨菲介绍,自2016年以来,该县统筹整合涉农资金,用于农村危房改造资金10042.82万元,让6272户贫困户“住有所居,居有所安”;投资9.58亿元,修建扶贫道路1599公里,行政村通班车率达100%;投资8997万元,新建乡村扶贫车间132个,带动企业个人自建车间114个,落地制衣、制鞋、制伞、电玩、编织等项目246个,形成了“县有总厂、乡有车间、村有站点”的模式。如今全县488个行政村旧貌换新颜,农村危房实现阶段性清零,农村垃圾实现全面治理,贫困村硬化道路实现“五通”,安全饮水到人全覆盖,文化广场到村全覆盖,一个个贫困村变身脱贫致富模范村。

“涉农资金统筹整合有效解决了以往多头管理、交叉重复、使用分散等问题,使涉农资金‘拧成一股绳’集中使用,实现了效益最大化。”郸城县县长李全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