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11月27日电题:张文海:“做好后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杀一样重要”
新华社记者尹思源
从天津市区向东南方向驱车大约50公里,有一个满是枣树的住宅小区,小区里楼宇林立、树木葱葱,抗美援朝老战士张文海就住在这里。
92岁的张文海面目慈祥,和蔼可亲。虽然腰有些佝偻,但依然耳聪目明。闲暇时他会看看报纸,听听广播,也会到小区里遛遛弯。“我身体也还可以,出门不用拄拐杖。”他说。
张文海1946年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0年10月,他作为第一批入朝参战的志愿军战士,走上朝鲜战场。
一心想着杀敌保家卫国的张文海被分配到后勤部,负责军需物资的储运与发放工作。“当时的确心有不甘,但是很快我就明白了,做好后勤保障和在前方拼杀一样重要。”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这场战役是张文海心中最深刻的回忆。
“我在上面坚守了37天。子弹、炮弹满天飞,石头都被炸得粉碎。一开始耳边都是巨大的爆炸声,后来,耳朵里就只有耳鸣的嗡嗡声。”张文海说,他当时主要负责军需物资的运输。
战争期间,美军一直把切断我后勤补给线作为其空军的首要任务,以优势的空军力量对我后勤战线实施轰炸。
张文海和战友们明白,后勤保障是部队战斗力的根本保证。为了尽可能隐藏物资的位置信息,他们为军需物资设置了秘语,比如炮弹叫“石头”,汽油叫“水”,米叫“沙子”,面叫“土”。他们用白布罩住物资,和周围的雪地混在一起,这样就不容易被发现了。“但敌军飞机一飞过白布就掀起来了,我们就要冒着生命危险一遍又一遍地盖上。”张文海说。
一次,敌军的炮弹落在了张文海和战友们藏身的帐篷顶上,万幸没有发生爆炸。“那条路是物资运输的必经之路,不及时处理可能会造成更大的危险,我脑袋一热,抱起炸弹就跑,跑了很远才丢掉。”张文海说。
“我一直做着牺牲的准备。很多战友前一天还在一起聊天,第二天就倒在了战场上,再也没有起来。”说着说着,张文海的眼睛有些湿润。
1954年1月,张文海转业到地方,成为一名“石油人”。1975年1月,他来到大港油田。作为建设者和开拓者,他见证了大港油田的建设和发展。
采访结束时,这名老兵神情肃穆,挺直腰板敬了一个军礼。张文海说:“这个礼我要敬给那些牺牲在朝鲜战场的战友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