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最残酷的陆地战场是苏德战场,炮兵作战是二战苏德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常规火力支援还是后方的反装甲作战,都离不开各种火炮的支援。
二战开始前,德国为了规避相关条约的限制,开始部分研制无后坐力炮。随着后续对德国军备发展条约限制的解除,德国在无后坐力炮方面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将无后坐力炮投入实战的国家。
第一种无后坐力枪是 LG40 无后坐力枪。该炮口径为75毫米,生产数量不多,只有1500支左右。主要装备二战期间德军空降兵使用,负责提供直接和弯曲火力支援。. 它在包括克里特岛在内的空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德军空降兵在德军内部失宠,LG40无后坐力炮的地位开始走下坡路。
早期的 LG40 无后坐力炮很轻,仅重 145 公斤,但射程却高达 6.8 公里。如果太重,也可以将火炮拆成4个部分,由炮组人员手动搬运。由于全炮重量轻,落地后即可开战,因此成为当时德军空降部队的主要支援火炮。
第二种无后坐力炮是 43 式 88 毫米无后坐力炮。这把枪的主要用途不是火力支援,而是反坦克作战。
有文献记载,43式88毫米无后坐力炮模仿美国“火箭筒”火箭炮的相关设计。这是因为德国在突尼斯战役中缴获了美国“火箭筒”火箭发射器的一部分,然后将43引向了自己的国家。类型无后坐力枪得到了改进。后期的43式88毫米无后坐力炮还采用了空心装药穿甲弹,进一步加强了其反装甲能力。
43式88毫米无后坐力炮在德军的反馈并不出色,只能算是中规中矩。主要原因是枪的射程短。虽然最大射程700米,但有效射程只有230米。另外m3e1型无后坐力炮,枪的整体重量比较大,达到146.2公斤,比LG40无后坐力枪略重。
虽然该炮主要定位于反装甲作战,但该炮的主要使用单位并非东线德军,而是德非军。当然,作为军援物资的一部分,意大利也得到了43式88毫米无后坐力炮的一部分。具体记录不详。
第三种无后坐力炮是105mm LG40无后坐力炮,它是在较早的75mm LG40无后坐力炮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LG42型无后坐力炮主要由德军山地师使用。虽然该炮还具备平射反装甲作战能力,但由于该炮口径大,压制效果更好m3e1型无后坐力炮,一些德军作战单位曾短暂将其用作压制火炮。在意大利战场上的出色表现。
第四种德国无后坐力炮是 G104 无后坐力炮。枪的口径为 36.5 毫米。主要用于“斯图卡”俯冲轰炸机上,攻击苏军地面装甲目标。.
在苏德战场上,苏德战机装备的大炮口径远大于同时期的欧美大炮。苏联战机,尤其是雅克系列战机,有安装轴炮的传统,希望在使用“头对头战术”时,能一枪击落德军飞机。有些型号的口径甚至为 50 毫米。
除了与苏军需要大口径火炮一样的“对抗战术”外,德国空军还需要拦截盟军重型轰炸机。大口径火炮对重型轰炸机有很好的杀伤效果。攻击地面装甲时车辆的性能也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