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人防部门应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见成效

近日,部分遭遇强降雨的地区,纷纷使用防空报警设备开展防灾预警呼叫,让防空警报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防空警报器用于战时的人防预警,和平时期用于灾害预报和紧急通知。它们是各级政府实施人防指挥、组织人员疏散的基本手段。为危险做好准备,为危险做好准备。人防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持防空报警设备处于良好状态,确保防空报警能够覆盖各个方向、时间和空间,必要时覆盖所有人员。具体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努力取得成果。

一是增加布局数量,力求实现所需空间的全覆盖。

从近年来世界各地的几次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来看,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很可能成为敌方空袭的目标。在我国一些城市防空警报是战机声音,高层建筑和地下空间只是防空警报的信号盲区。此外,水库、电站、桥梁等许多重要经济目标地处郊区和室外,难以进入防空预警信号覆盖区域。

按照“城市扩张的地方,重要的经济目标建成的地方,防空警报信号覆盖的地方”的思路,做好警报的后续和配置工作设备。通过设备数量的不断增加防空警报是战机声音,报警信号可以覆盖垂直到末端,水平到边缘。一旦出现情况,无论是“九天以上”还是“九地以下”,都可以实时预警,依令行事。

当然,要将警报声传递到高处和深处,还需要不断提高警报设备的科技含量。对此,上海等地积极探索,取得显著成效。各地人防部门要充分借鉴领先地区经验,及时引进新技术、新材料,让防空警报的声音越来越有穿透力,传播范围越来越广。

二是完善管控手段,力争实现所需时间全覆盖。

现代空袭的突然爆发是最先开始并贯穿整个战争的。防空方面需要有一套贯穿全过程、随时可用的预警系统。在这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例如,应丰富供电方式。目前,少数城市防空警笛只有市电供电方式。战时一旦发电厂遭到攻击,供电中断,警报器就会静音。为此,报警器应配备电池,并增加太阳能、光能、风能等供电方式,使其获得不间断的供电,确保随时可以充电,始终有电,并在整个过程中发出声音。

一些城市习惯于使用无线通信技术来控制整个城市的防空警报。无线控制具有方便灵活的优点,但缺点也很突出:信号容易受到干扰,导致不稳定,可靠性差。尤其是在信息化战场上,电磁干扰与抗干扰的斗争十分激烈,无线控制方式将面临更大的挑战。重点应对最复杂的情​​况,增加有线控制方式,迂回通讯线路,通过设置后备方式,确保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及时发出报警信号。

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地方为了防止误报,通常会切断防空警报器的电源,这显然不符合实战要求。严格按照《人防法》明确规定“人防通信和报警设施必须保持良好使用状态”,防空警报器应保持通电,确保在需要时能立即响起。

三是丰富分发方式,力争做到有需要者全覆盖。

传统意义上的警报是要被听到的。然而,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听力障碍者,包括听力障碍、听力障碍、老年性耳聋等。为此,2015年,国家人防办会同中国残联发布并推广了《人防警戒手语规范》,旨在让听障人士能够接受防空警报信息无障碍。

地方人防部门要充分利用LED多媒体电子屏、电视、手机彩信、微信等视觉载体,研究探索人防报警手语通知方式,发布符合要求的报警信号以视觉语言的规律,让更多的聋哑群体得到通知。接收和理解先行、空袭和解除警报的手语,以便及时采取回避和掩饰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