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8年到1964年,用了5年。
这是详细资料: 1958年,毛主席正式表示:“好吧,让我们制造一些原子弹和氢弹。我认为十年后完全有可能。”
赫鲁晓夫翻脸点燃中国制造原子弹的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苏多次谈判谈判。10月,两国正式签署了一项关于国防新技术的协议。协议明确规定,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并派专家到中国帮助研制。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等待和思考,但事情并没有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发展。1959年初,一位苏联专家来了,但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未提。他怎么问也没说什么,只是重复了一句“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把一本书放在口袋里,上班时拿出来看,下班就走了,从来不让中国人碰。有人称他为“哑僧”。
1960年7月16日,赫鲁晓夫彻底转身,决定将所有专家撤出中国。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离国内,带走了所有重要图纸和资料。应该提供的设备没有提供。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制造原子弹。核武器研究所很快成立了三个部门——理论部、实验部和综合部。他们安排了原子弹的各个技术环节,分工到各个研究组,分工到每个人开始全面攻关。
五年后,原子弹轰炸取得圆满成功,巧合的是,卡在中国人脖子上的赫鲁晓夫同时被同志政变赶下台。
原子弹的主要技术壁垒——同步对焦已被突破
美国人在1954年制造了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内爆”,一颗“射击”。如果“内爆”型原子弹研制成功,则预示着下一步要研制氢弹。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是“内爆”型。所谓“内爆”型,就是将大量炸药的能量压向心脏,产生高温高压中国 核试验失败 搬核弹,使心脏内的核物质发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难点在于,炸药引爆后,能量并没有完全向内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使得核裂变成为不可能。
解决这一重大技术难题,应该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集中能量。科学家将此技术问题称为同步聚焦。
中国科技人员经过无数次理论计算和实验,一步一个脚印地尝试,从北京长城脚下的试验到青海湖金银滩中国 核试验失败 搬核弹,从小到中到大,从局部到半成品。整体,终于体会到了爆炸爆轰的能量。完全压在心上,同步对焦技术壁垒被突破。
原子弹核心材料铀235已研制成功
1964年初,国务院国防工业办公室在常务副主任赵尔禄将军的主持下,召开了国防工业部长会议。会上,核工业部部长刘杰高兴地说:“我们有好消息要报告,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成功。”
铀235的研制过程是一项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采矿到最终提取,有数百道工序和众多工厂。从南方的矿山开采和选矿,从粗加工到精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筛选,一步一步提取,半成品被送到北部的一个工厂,然后由一个工厂加工。北方的工厂,又送到西方的多家工厂,最后提取出来。整个过程要经过大半个中国,不可能缺少一个过程。每道工序技术要求极其严格,工作量大,技术要求细致,技术要求强。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许,在我国西部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入戈壁沙漠,并发射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