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二炮基层导弹工程师:用科研提升新型“杀手锏”武器威力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二炮基层导弹工程师陈学东:用科研提升新型“杀手”武器威力

作者陶社兰吴天喜张凯

他的学历不高。他参军时还是一名高中生。20多年来,在二炮基本技术岗位上取得了32项科研成果。这些科研成果有的进入了新型武器的研制生产,有的解决了制约训练的“瓶颈”问题,有的直接产生了巨大的战斗力。

他的大部分科研成果都是“无花果”:有的没有得到批准,直接应用于军队;.

“无花果也是‘果实’。基层科研最重要的是解决基层训练和实战的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赢得成果,赢得战场,后者才是终极衡量基层研究价值的标准。我只追求我在军队里的科研成果。实用、有用、好用。”他说。

二炮某导弹旅技术室主任陈学东是在导弹部队前线长大的专家型技术人才。从选择技术岗位的那一刻起,他就扎根基层,紧贴基层需求,用科研提升部队的战斗力,成为他不变的信念。

只要他有想法,他就能做到

二月的西北某处,刚下雪的时候,天气特别冷。办公室外面的走廊里,一个隔断里摆满了各种钢管端头、电线废料和其他杂物。这些是陈学冬专门收集的废旧器具,也可以用于科研。

“这些年来,他就是以这样一种节俭的精神潜心科研,而且经常,他花小钱解决大问题,只要你有想法,他就有办法。” 旅长杨军涛评价陈学冬。

几年前,该旅安装了新导弹。由于只有一套模拟训练设备,在操作训练中,只有一个营可以“练习”,多个营可以“观看”。官兵根据书本练习操作,根据图纸学习技能。

如何从技术手段上解决培训受限的问题?武器制造商和科研机构都做过研究,但都失败了。知道了这种情况,陈学冬主动询问了英。

每天,我跑到阵地,进入发射场,在办公室呆了一夜,我画的图纸堆放了2米高。经过数十次试验、调试、重试、重试……100天,完全可以用实弹替代导弹。技术培训等效装置研制成功。

然后,经过半年的研究,导弹发射训练的等效装置也提前问世。

解决了导弹发射阵地和导弹技术阵地的训练问题。从作战指挥、系统测试到发射训练,都与实战相衔接,全过程、全要素、全程序可替代实弹作战训练。

二炮为此专门召开了评审会,科研院所专家十分惊讶:这一成果让二炮的训练方式有了新的飞跃,训练效益成倍增长。

据说陈学冬有个习惯:爱凑热闹。大队组织实际安装作业、设备拉动、训练演练、训练发射等,不管有没有具体任务,他总是喜欢在现场转几圈,看看有没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解决了。

2009年,该旅参加国庆60周年阅兵。然而,被称为“巨无霸”的新型导弹运载火箭体积大,铁路运输板块窄。

“导弹运载安全由我负责!” 就在旅长着急的时候,陈学冬主动站了起来。

担负重任后,陈学冬研究了导弹运载火箭的原理结构、力学和机械制造。经过仔细的测量和分析,反复修改和打磨,两个月后,他成功研制出大排量装置和运载火箭的铁路运输支架。

有了这两个“神器”,既解决了“准确定位”的问题,又解决了“稳行”的问题,导弹运载火箭的跨区域长途运输不再是难题。二炮团长夸赞陈学冬,却笑着直言:“没那么神奇,简单来说就是用了鼎的原理。”

做技术员的工作,想到指挥官的工作

可以说,陈学冬是一位“中道修士”的技术能手。1997年6月,在他从参谋岗位调到技术岗位时,有人劝他:“军队技术岗位的发展路径不如指挥所宽”,也有人质疑:“技术岗位要求高,你学历高吗?” 湖北红安老区的这位干部固执地认为,职位没有好坏之分,关键是看你愿不愿意做,怎么做。职位很普通战略导弹部队技术,但只要你敬畏它、热爱它、坚持它,总有一天你一定能成名。

学习专业可能很难。记者注意到,陈学冬用左手操作鼠标。他不是左撇子,但因为长时间不间断地操作电脑,他养成了“鼠标手”,严重的甚至连筷子都不能拿起。为了不影响工作,我不得不学会用左手。

导弹测试,有操作程序,打个比方,弹体上安装了一个重达数百磅的“巨大插座”,各种电源和电缆都通过这个“插座”连接到弹体上。

以往外挂安装时,需要6个小号手密切配合才能完成操作,费时费力。

每次看到这一幕,陈学冬都觉得别扭。军队已经走向信息化,但一些作战训练仍停留在简单的机械化上。

陈学冬钻入高空导弹发射器采集数据,并带领研究团队研究改进方法。第一套方案设计得很快,但操作起来并不容易。第二套设计方案又出来了,但实用性不强,只好重新尝试……第五套方案出来的时候,可以大大减少操作人员和时间,成员研究小组的人有些不耐烦。但他认为仍有改进的空间。经过反复试验和调整,20余次“诸葛亮会议”,十几次翻车改造,插电式挂架车终于“发布”了。

成果应用于发射训练后,作业时间从28分钟缩短到12分钟,操作人员从6人减少到2人,操作设备从4人减少到1人,大大提高了作业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性别。

有人替陈学冬算了一笔账。扎根大山25年,累计完成重大培训和科研任务69项。

导弹平台系统就像导弹的心脏。很难想象优化平台系统测试程序的难度,但这恰恰是二炮多年来要解决的一大“瓶颈”。

在科研院所多次“碰壁”的情况下,陈学冬主动提出开展导弹平台系统单发试验和连续试验方案优化的设想。

方案优化需要全面分析论证,全面熟悉导弹技术和作战目标等。对于陈学冬来说,这相当于一次冒险的“跨界”。

那年初冬,长城外的风霜如刀。为搜集第一手资料,陈学冬三度奔赴高原,前往发射场跟随训练,核对资料,核对导弹作业流程,反复优化试验方案。

成功后,一位二炮长拉着陈学冬的手说道:“你为战略导弹部队立下了汗马功劳,历史将铭记你!”

演习结果表明,该型导弹武器所有平台的连续测试时间缩短了近一半,单发导弹测试时间缩短了60%。

如今,制导系统平台试验项目的流程已经优化并得到二炮同类型部队的推广,使新型“杀手”武器更加灵活、快捷、剑法更加精巧。

既是专家又是瘾君子

说到陈学冬,官兵们纷纷竖起大拇指:太好了!他可以做专家所做的事情;他可以很好地完成修理工的工作。他既可以是“专家”,也可以是“杂项”。

在大队三楼的创新成果展中,记者了解到,大部分成果都是由陈学冬领衔的。

旅指挥信息系统开发完成,作战文件传输、战备信息采集、在线视频通信、人车管理五个系统高度集成,实现在线实时同步指挥、信息交换、战斗力无缝衔接。

某型导弹运载火箭模拟实训设备的诞生,可用于新小号手的专业学习、技能培训、模拟排查和岗位考核等,使新小号手的成长周期比现有小号手缩短三分之一。过去的。

自动位置监控系统研发成功,可实现足不出户实时控制导弹位置。

陈学冬的手机待机了好几个小时战略导弹部队技术,找他的人络绎不绝,将军、士兵、科研院所、基层连队都有。无论谁找到他,他总是在那里做任何事情。

在一次阵地任务中,陈学冬发现,当有重大任务时,供水系统会超负荷运转,夜间必须抽水多达10次。在检查了泵房后,陈学冬很快有了改进的想法。回到房间,他使用随身携带的工具包,第二天早上,他焊接了一块控制电路板。紧接着,他指挥泵房完成了自动供水系统的改造。

“解决这个问题,只花了238元。” 陈学冬颇为得意的说道。

多年来,陈学冬在导弹阵地和武器装备生产企业夜以继日地工作,排除了350多项武器装备重大技术故障和技术难题。

“有非凡的勤奋,必有非凡的成就。”基地政委王定芳高度评价陈学冬。

陈学冬所在的技术室,是一个只有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间”,却成了培养人才的“大熔炉”。他手下有2个博士,3个硕士,本科生,但大家都把只有大专学历的陈学冬当老师,连副旅长李怀生也称他为师父。多年来,他帮助培养了600多名技术骨干,其中有的已成为指挥战斗的旅长,有的已成为技术高超的高级士官。

他投身于导弹研究,但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患上了糖尿病;大队给了他一个更大的房子,但他忙得动弹不得;他经常出差,为了省钱,他住在最便宜的地方,如果你可以坐硬卧而不是软卧,你省下来的钱将用于科研……

“军队对我很好,我的家人也很支持我,所以就继续努力吧。” 瘦弱冷漠却敢于承担责任的陈学冬,用他一贯的轻柔声音说道,这简单的话,清晰而准确。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