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李植举:“青春之歌”的一次大型爆轰实验

13

◎李志菊口述王选昌校对

我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被分配到第二机械系第九研究所。当时,学校公布的分配单位包括“青海第二机械试验场”。怀着去大西北的激情,写了一份申请报告给学校,谱写了新时代的“青春之歌”。回到家,我爸妈听到我志愿到大西北工作的消息,半晌都没说话。过两天就要离开了,我紧张的去领结婚证,金焕给她妈妈打了个电报。婚礼的第二天,9月1日,金欢送我去泉州,在泉州影楼拍了一张《千里情》的婚纱照。到达青海西宁时,单位办公室值班人员接待了我们。过了好几天,办公室才知道我们的单位叫221厂,他们也不敢多问,到底是哪个系统,哪个是开发,哪个是生产。打工久了才知道,原来是二机系九院的下属单位。

之后,我们被分配到各个科研室。我在实验部二室的第四组。房间主任是景福谦,组长是叶君道。他们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对我影响很大。我做过数百次起爆实验,插拔过上千个高压雷管,从未出现过一起质量问题和技术安全事故。

进厂前的千里情

我们为“596”实验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代号是“596”。起源于1959年6月苏联政府决定暂停向我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制造原子弹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枪法,将可裂变材料瞬间堆积在一起迄今为止世界上实验当量最大的核试验由哪国进行,实现超临界核爆炸。这种方法简单,不需要核材料,不能小型化;另一种是内爆法,依靠内爆过程瞬间压缩裂变物质达到超临界。

我们组在“596”任务中的实验对象是两个系列的实验。其中之一是221基地第一次大规模的弱放射性材料爆轰实验。针对之前实验结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组长叶君道任命我的实验组进行光电学实施的实验研究。测试。为了在实验条件下获得提供高速镜面扫描和摄影的光源物体的最佳制作方案,我和张万佳为此做了十多个小实验。得益于新的光电信号源制造工艺,实验非常成功,电学测试结果也很理想。在生产过程的实验研究中,我们还扩展了实验部马耀先得到的光学膜黑密度与载流子压力的线性关系。

之后,我们小组迅速开始了第二个系列的爆轰实验。待测界面压力和粒子速度发生变化,实验装置的径向尺寸增加了一倍。圆满成功。一系列实验的成功,使原定的另外两轮试验跳过成为可能,为我国第一次原子弹试验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大家欢呼着跑去告诉对方,但因为保密,大家只是小声说:“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国外打手板打哭为止视频_迄今为止世界上实验当量最大的核试验由哪国进行_某同学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探究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

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后,我们组很快接受了一个新的任务,组长叶君道让我抓紧时间写相关的实验方案和所有实验部件的设计任务书的实验装置。本次任务的目标是应用于导弹核试验的核弹头,其尺寸不到上一次的一半,设计加工精度要求有待提高。由于加速飞行,在装弹过程中各部件会发生变形和位移,这对弹丸的连接和支撑结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些都必须考虑。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我一个接一个地完成了实验计划和所有的设计简报。下一步是与设计部门、机加工车间、检测单位协商细节。

1965年,实验部调整组织架构,在我担任队长之前,我被任命为新二室第四组组长。收到的主要任务是聚合和起爆的中子爆轰实验三项。任务是新的,人员也是新的。同时,21室的景福谦主任也让我配合他们继续进行相关的实验。不久,我们组又接到了另一项重要实验,为氢弹的理论设计提供了热核聚变参数。负担很重。 21号房虽然在楼下,但要经常跑上楼跑下。好在大家配合默契,任务完成的比较顺利。

离开九园转回福建时在学校门口拍的照片

“城防战”

1963年9月原子弹理论设计方案交出后,九院将原子弹理论团队转而研发氢弹。

1965年底,理论部理论物理学家彭焕武副校长带领邓家贤、周光钊等几位副主任和一批理论专家来到221基地。周光钊、于敏等科学家一一汇报了他们理论上设计的氢弹模型。期间,221厂党委书记、厂长吴吉林主持召开会议,讨论了1966-1967年氢弹研制生产计划,并选择了余敏团队的创新理论方案作为主攻方向。在没有取得圆满成功的情况下,二机部副部长刘希尧提出要做好两手准备。为尽快攻克“创新”理论计划,他亲自主持会议,决定将艰巨的任务分为三大项目,在三个科研室实施:主要部件交给23室,可以提供测试。一阶点火中子的任务分配给2室,21室负责在一次爆轰激波过程中监测特殊界面处的水动力参数。只有在 23 号房间交出“可行”的结果后,才能将 2 号房间和 21 号房间作为目标。

我将 23 号房间的实验研究项目称为“城防战”。经过一个多月的试验,结果令人失望。但这也让我意识到,目前的计划缺乏整体的战略思维。我在会上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虽然我是最年轻的科技人员,但大家还是认可我的想法,认为是“一石三鸟”,让我很兴奋。

经过理论部门的计算,很快确定了新的方案模型。三个方面的实验研究工作同时展开,对理论模型的质疑很快得到解决。但是,要实现技术的应用仍然非常困难。为了集中兵力,刘锡尧副部长决定从2号室、21号室、23号室中选拔顶尖技术兵,组成新的2号室。

从周一到周六,爆轰实验室的计划中都挤满了新的 2 号房间,而且他们经常在周日加班。经过半年多的努力,氢弹的奥秘就像一座浮出海面的冰山,越来越清晰。

天空中又升起了美丽的“大太阳”

1966 年冬中,我们直奔罗布泊核试验场。我们的起爆团队有三项任务:配合实验装置总装过程的质量控制;将总装后的实验装置运至塔底迄今为止世界上实验当量最大的核试验由哪国进行,由吊机吊至塔顶爆炸室放置;并连接雷管组件。插入雷管总成是一项关系到核试验成败的技术工作。九院核装置总所长陈能宽和实验室主任陈昌义也一同前往了塔顶的爆炸室。我们认真细致地对雷管总成的插入和连接逐一进行,并进行了自检和互检。我也一一重新检查,一一签署质量报告。之后,陈能宽也再次观察了爆炸室的顶部和底部。氢弹原理试验装置稳稳地坐落在爆炸室的中央,周围环绕着众多探头,电线电缆盘绕,顶部的同步引爆系统犹如一顶壮观的皇冠。 1966年12月28日上午,新疆仍是清晨,一轮美丽的“大太阳”再次升起。

“小方井”氢弹总装

试验成功后,全当量氢弹研制任务即将到来。

以大会新2室、4组为基础,从其他组抽调个别人员到4组,并从设计部调来2名结构设计技术骨干组成新团队攻克这一难题任务。四组,我是组长。为了减少文革带来的干扰,在第一次小组会议上,我提出了三个要求,得到大家的一致同意:在试验成功之前,不参加任何群众组织;不参与写大字报和大辩论;表达对任何群众组织的支持或反对的方式。

某同学进行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探究时,进行了如下的实验_国外打手板打哭为止视频_迄今为止世界上实验当量最大的核试验由哪国进行

由于上次的测试结果与理论设计非常接近,所以很快就确定了新项目的理论方案。小组分为产品结构检验、高压延时爆炸开关、高低压电气性能三个实验组。他们致力于新项目。其他兄弟单位的炸药和机械加工也能及时提供,实验工作已经顺利进行。经过三个月的数十次起爆实验和电性能实验,我们顺利完成了全产氢弹空爆试验前的所有起爆冷却实验。

满产氢弹组装在车间中心一个半米深的“小方井”中。操作人员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程序,随时对照“点线检查”一一记录。陈能宽自始至终站在大会桌旁,立即组织处理问题。在总装结束时,负责管理零件的同志发现,用于将零件固定到弹壳上的螺丝之一丢失了。如果螺钉落入弹丸内部,可能会发生位移或撞击。在陈能宽的直接领导下,我们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后来不小心发现了组装台支架下端侧面的螺丝。

1967 年 6 月 17 日上午 7 时,中国第一次氢弹试验在罗布泊上空进行。空军徐克江驾驶的72号轰炸机从马兰机场起飞,高速飞向罗布泊腹地。瞬间,它抛出了一个爆发力巨大的“人造太阳”。

氢弹试验成功后,从1967年到1968年,该组没有新的模型任务。提出并开展了“冲击载荷下多层弹丸运动规律”的实验研究课题。实验结果澄清和纠正了以往一些实验现象的错误判断,为今后消除其他实验结构设计中遇到的一些错误信息的干扰奠定了可靠的实验理论基础,填补了冲击波的空白物理。

(李志菊,福建南安人,196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机械二系九院221基地,参与了第一次大爆炸的研究我国原子弹试验,1965年至今任研究员。组长,1978年5月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作为国家试验队引爆队队长参加国家核试验1985年任漳州大学副校长。1994年国务院给予政府特殊津贴。)

策划:杨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