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血雨腥风冲击着巴以大地,双方都打红了眼。两天来,以色列出动100多架次战机,对加沙地带500多处目标进行空袭,摧毁了哈马斯领导人的住所,还将美联社和卡塔尔半岛电视台等媒体在加沙的办公大楼夷为平地。巴以爆发七年来最大冲突,局势进一步升级。加沙地带不仅是此轮巴以冲突的焦点,其多年来也一直是巴以冲突的最前线,巴以双方在加沙地带屡屡交战,造成数千人伤亡。加沙地带究竟发生了什么?为何连年硝烟不止?
世界最大火药桶被重新点燃,媒体办公大楼也被炸
当地时间17日凌晨,巴以双方冲突仍在持续,以色列战机对加沙地带多个目标发动了一系列猛烈空袭,轰炸从北到南持续了10分钟。美联社报道称,与过去一天内发动的造成42名巴勒斯坦人丧生的空袭相比,17日凌晨所发动的空袭力度更大、范围更广、持续时间更长。报道认为,这次空袭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武装组织哈马斯之间最新一轮暴力冲突中最致命的一次。
不到一周时间里,巴勒斯坦加沙地带武装人员已向以色列发射上千枚火箭弹,以色列国防军则对加沙地带进行了一系列空袭和炮击。
15日,以色列国防军袭击了加沙媒体大楼,引发国际社会最强烈震惊和愤慨。美联社、半岛电视台、科威特国家电视台等多家国际知名媒体在该大楼都拥有办公室。所幸在以军轰炸前,楼内人员就已撤离,无人在这起袭击中死亡。
美联社的办公室原本位于这座被摧毁大楼的顶层,过去一周他们利用绝佳视野24小时拍摄以军空袭加沙的场景。就在轰炸发生前一天,美联社记者阿克拉姆还在一篇报道中写道,美联社办公室是他“觉得在加沙唯一安全的地方”。
以色列炸毁加沙国际媒体大楼引发国际舆论哗然。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以军炸毁国际媒体大楼“深感不安”和“失望”。半岛电视台代理总干事索瓦格称这次袭击是以色列阻止记者报道巴以冲突的“明确行动”。美国国家新闻俱乐部执行主任西蒙称:“以色列国防军故意把媒体设施作为袭击目标,目的是扰乱对加沙人民苦难的报道。”
以色列军方发言人16日则回应称,哈马斯在这所被炸毁的大楼内“有活动”,称哈马斯在战斗中使用的“一种高度先进的技术工具在大楼内部”,但出于保密原因,他无法提供证据。以方还指责哈马斯“利用记者作为人肉盾牌”。美联社社长普鲁伊特则反驳称,美联社在这栋大楼里待了15年,“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哈马斯曾在大楼里活动”。
加沙地带究竟发生了什么?
加沙地带面积365平方公里,仅为巴勒斯坦另一组成部分——约旦河西岸的十五分之一,但巴勒斯坦近一半的人口却都住在加沙地带(据2020年估算,加沙地带人口约205万,而巴勒斯坦总人口约516万)。
不过,加沙并不是一直就是个大都会。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1914年,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加沙人口仅4万出头,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城,而在一战后的1922年,加沙人口更是下降至1.8万人。次年,加沙正式转由英国委任统治,成了英属巴勒斯坦托管地的一部分。
二战后,英国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行将结束。由于离散世界各地犹太人自19世纪起大量移居巴勒斯坦,至1947年,巴勒斯坦的犹太人已达60多万,占巴勒斯坦总人口的33%,已是一股不可小视的势力,故为了平衡阿拉伯人与犹太人两方势力,平息争端,联合国在1947年通过了第181号决议:巴勒斯坦分治,犹太和阿拉伯两个民族都享有在巴勒斯坦建国的平等权利。据此分治决议,加沙被划给阿拉伯国家。
然而,自7世纪便移居巴勒斯坦各处的阿拉伯人对此并不买账,因而在以色列宣布建国的次日——1948年5月15日,以埃及、约旦、叙利亚等国为首的阿拉伯联军进攻以色列,第一次中东战争爆发。战斗力不及以色列国防军的阿拉伯联军很快就在战场上败下阵来,被迫在1949年与以色列停火。作为战胜方,以色列获得了一半本应给巴勒斯坦建国的土地,而战败的埃及与约旦分别控制了应给巴勒斯坦建国用的加沙地带与约旦河西岸。
正因如此,原本人烟稀少的加沙成了阿以对抗的最前沿。
第一次与第二次中东战争期间,大量巴勒斯坦人被迫出逃,其中有约20万人进入加沙地带。由于加沙地带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有限,且受战火破坏,突然的人口猛增使得加沙有限的资源供不应求。至1967年,加沙人口已是1948年时的六倍,居民生活水平出现了明显滑坡。由于埃及对加沙地带实施军事管制,限制人员出入,因而民众设法离开加沙去别处谋生的计划也泡汤了。
1967年,以色列有感于阿拉伯国家国力日益强盛,对其国家安全的威胁与日俱增,因而决定先发制人,发动第三次中东战争,在短短六天之内便击败了阿拉伯国家联军,在控制加沙地带的同时,以色列还控制了整个约旦河西岸、戈兰高地与西奈半岛。
自此,加沙地带便由以色列占领。加沙地带是以色列新占领土中自然条件较为优越的一块,其位于新月沃地西南角,沿海且降雨较多,土地较为肥沃,因而加沙地带的农业还算发达,但其水资源供给严重依赖比梭溪谷,而此地则被以色列控制,这给了以色列从加沙驱逐阿拉伯人的绝佳机会。
由是,以色列决定限制加沙的阿拉伯人获取水资源,打压其农业生产,使得加沙地带粮食难以自给自足,进而迫使阿拉伯人离开加沙,以便给犹太定居点腾出空间。以色列还对加沙农业采取了进一步的限制措施,如禁止阿拉伯农民扩大种植新的果树,规定加沙对外出口作物的定额指标,且必须通过以色列的渠道出口,并放开以色列对加沙的出口等等,借此迫使大量阿拉伯人放弃从事农业。
除此之外,以色列还采取了一些经济措施,吸引阿拉伯人前往以色列打工谋生,同时以此为本国提供廉价劳动力。
赶走了一部分阿拉伯人,以色列便在加沙建起了犹太人定居点。在1967年至2005年间,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建设了21个犹太人定居点,其面积占到了加沙地带总面积的20%。在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上建设定居点虽然有效地缓解了以色列的土地紧张问题,但这一行为加剧了犹太人与阿拉伯人间的族群对立与摩擦,直接引发了两次巴勒斯坦大起义,给以色列造成了不小的人员伤亡与经济损失。
在第二次巴勒斯坦大起义期间,加沙地带成了巴以冲突的战场,以色列空军于2002年炸毁了加沙唯一的机场,并摧毁了大量基础设施,却仍未能阻止巴方继续收到外来军事援助,并以加沙为基地向以色列发动袭击,这表明以色列以建设定居点“步步控制”加沙的计划收效甚微,既未保障以色列的安全,也未能确立以色列对加沙的控制权。
以色列遂决定改变其对加沙地带所采取的政策,决定对其实施陆海空“三位一体”的封锁:陆上,以色列重建并加固加沙地带与以色列之间的隔离墙,加以重兵把守,并在加沙一侧划出300米宽的缓冲区,禁止任何人进入;海上,以色列海军在加沙-以色列与加沙-埃及边界处划出宽1.5海里与1海里的禁渔区,并将加沙毗邻水域的活动范围限定在6海里内,违者将被击沉;空中,以色列空军派出载有精确制导导弹的无人机在加沙地带上空24小时巡航,一旦发现有可疑目标即会开火。
但即使这样,加沙地带武装仍时不时对以色列境内目标发动袭击,更不用说加沙地带境内的定居点了。出于安全与经济方面的双重考虑,以色列议会于2005年通过了单方面从加沙地带撤离的决议,将加沙地带交由巴勒斯坦权力机构管治,但保留了对加沙陆上口岸、海上禁渔区与空域的管制权。
以色列本以为此举便可一劳永逸地摆脱加沙地带这一烫手山芋,却未曾想到翌年的巴勒斯坦议会选举突生变局,主张通过武力收复被占领土的哈马斯获胜,取代了较为温和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法塔赫)成为巴勒斯坦的执政党。新上台的哈马斯拒绝承认法塔赫先前与以色列达成的和平协议,使得巴勒斯坦内部龃龉不断,最终爆发内战。2007年,哈马斯击败了法塔赫,将其逐出加沙地带,获得了对加沙地带的控制权。
自此,哈马斯走私武器进入加沙地带以武装自身,并频繁地向以色列发动袭击,试图以武力收复被占领的巴勒斯坦领土。以色列遂于2008年发动加沙战争,从陆海空三方攻击哈马斯,使其伤亡六千余人,一度大大降低了哈马斯向以色列发射火箭弹的频率。
但与此同时,作为主战场的加沙地带近一万幢住宅被毁,5万多巴勒斯坦人无家可归,15家医院与43家卫生服务站被严重破坏,近50万人无自来水可用,约100万人无电可用,直接经济损失高达20亿美元。
战后,出于安全考量,以色列继续对加沙地带实施全方位的封锁,并在随后的几年内联合埃及陆续关闭了加沙地带的所有七处口岸,不允许人员或物资进出,仅对重病患者和有限的人道主义救援放行。
如此一来,加沙地带不仅难以获得重建所需的物资,无法从战争中恢复,而且食物短缺、水源缺乏、电力紧张、土地污染与医疗条件恶化等各类社会问题日益突出,加沙地带失业率高达45%,70%的居民靠着联合国的救济勉强维生。经济衰退与暴力冲突已成危险“循环”
如今,以色列对加沙地带的封锁已形成一个危险的“循环”:哈马斯缺乏发展加沙地带经济、改善民生的能力,将有限的资源用于走私军火与发动袭击上,而这势必引起以色列的不安。
屡屡遭袭的以色列继续对加沙地带进行封锁,在阻止哈马斯获得外界援助来发动攻击的同时,加沙地带的民生也因封锁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多年战乱留下的废墟难以重建,民众生活水平常年在低位徘徊。
而越来越多在贫困境况下艰难求生的加沙年轻人对现状极为不满,选择加入哈马斯,对以色列发动袭击,这又导致封锁的加剧……
(大众网·海报新闻编辑 解西伟 综合新华社、央视新闻客户端、澎湃新闻、大众网·海报新闻、中国纪检监察报、北京晚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