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苏州园林,不少人头脑中会自然浮出想象:踏过碧泉一池、堆叠山石,漫步亭台轩榭、曲径长廊,手捧一盏香茗,便可倚楼听雨、品闻花香。
始于春秋,盛于明清,苏州园林自古至今便是诗意江南的代表。历经千百年风雨洗礼,苏州城内目前尚存100多座古典园林,其中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等9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
一径抱幽山,居然城市间。置身坐落在苏州市中心的园林庭院,顿感清幽闲适,让人“身居闹市而得林泉之趣”。走走停停,游人难免心生困惑:在自然风光匮乏的闹市,苏州园林是如何实现可赏、可游、可居的?
三万顷太湖裁一角,七十二山峰剪一片,集山川城郭于一园内,这便是苏州园林。
无人机拍摄的拙政园景色(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咫尺乾坤”
初春时节,苏州城东南隅的网师园内暗香浮动。这座约8亩的园林,是江南中小型园林的典范。洞门前、花窗下、假山旁,腊梅与园林景致搭配成趣,让人不禁感叹“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吴王阖闾下令大夫伍子胥造阖闾大城,苏州建城史由此展开。此后吴国王室兴建大量苑囿别馆,开启姑苏城内造皇家花园的传统。随着战火纷争,如今留存下来的多是宋元明清时期士绅官贾的私家庭院。
雅致的园林之景源于太湖山水。北宋末年徽宗皇帝赵佶,下令征集太湖花木湖石,运到汴京(今河南开封)开造园林。此事由苏州人朱勔办理,他借机敲诈勒索,到处搜寻奇石异卉,这就是历史上的“花石纲”事件。
园林的精巧也与匠人技艺密不可分。永乐年间,主持建设北京故宫的蒯祥是苏州香山人。香山匠人手艺精绝,有“江南木工巧匠皆出于香山”的美誉,而苏州古典园林就多出于“香山帮”之手。
“山石、花木、建筑、水景是造园的四大核心要素,这些要素相互交织,构成数不尽的斑斓组合,让园林层次错落有致,达到赏心悦目的效果。”苏州园林博物馆馆长薛志坚介绍道。
无人机拍摄的网师园夜景(2019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正如作家叶圣陶在《苏州园林》一文中所说:“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成齐整的石岸,总是高低屈曲、任其自然。还在那里布置几块玲珑的石头,或者种些花草。这也是为了取得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始建于明代的拙政园,是苏州面积最大的园林,由御史王献臣弃官回乡后,在唐人陆龟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上拓建而成。站在最能代表拙政园特色的中花园内,能见以挖池堆山方式筑成的三座小岛,水流潺潺,树木层叠,给人“曲径通幽”之感。
拙政园管理处副主任程洪福表示,拙政园东西向较长,而南北直线距离仅50米,造园者通过石桥、水面、小岛等细节,将整个园林分割成多个空间,由此实现“咫尺之内造乾坤”的效果。
一名女孩在留园休憩(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天人合一”
清朝咸丰末年,一场兵灾突降苏州。战火从城西运河畔一直烧到阊门城下,往日繁华的商贾集市尽数化作一片焦土。而在烟尘笼罩的城墙外,一座精美的园林竟岿然独存,令人惊叹,这座园林由明代苏州人刘恕所得,始称“刘园”,但后人因其逃脱兵祸奇迹留存,逐渐冠之以“留园”。
步入留园,可以感受到刘氏的格调。据历史记载,刘恕“无声色之好,惟性嗜花石”,他自刻闲章“寄傲一十二峰之间”,自号“一十二峰啸客”。如今在园内能觅得刘恕搜罗的奇石十二峰,山石形态原始粗犷,透露出他不喜雕琢的自然情趣。
在学者王稼句眼里,“园林如画、如书,是需要好好读的”。苏州园林背后能“读”出古典哲学“天人合一”的理念,即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依托这种理念,叠山理水、建筑花木不只供人欣赏,还营造出可寄情于物,调动全身感官与自然交流的环境氛围。
比如园林内随处可见的圆形洞门,是模仿天上圆月而筑,寄托了对圆满生活的情结。再如作家郁达夫在《苏州烟雨季》中所述,烟雨朦胧的园林,不仅有雨滴空阶的浪漫,也让人感受到那份“远离尘嚣、风雅自得”。
无人机拍摄的拙政园景色(2019年5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园内亭台轩榭的取名也意在自然情深。拙政园有“兰雪堂”,取自李白的“独立天地间,清风洒兰雪”;留园洞门“又一村”,取自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网师园“月到风来亭”取意宋人邵雍的诗句“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清风徐来,临风赏月,犹如游于世外桃源。
沿池碧桃垂柳、石凳成排,隔水驳岸嶙峋、古亭飞檐,这是苏州现存园林中历史最悠久的沧浪亭。沧浪亭始为宋代文人苏舜钦的私家花园,苏舜钦是欧阳修的好友,因被朝中官员弹劾罢去官职隐居苏州,花四万贯钱造了沧浪亭。欧阳修遂作诗《沧浪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
昆曲演员在网师园排练(2019年5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季春鹏 摄
“诗与远方”
1873年,常州人盛康买下躲过劫波的“刘园”,并在《申报》刊登了园林易名的消息。此后,盛家又登报称会向游人开放,游园者自此络绎不绝。
春赏牡丹、夏日观荷、秋闻桂香、冬品寒梅,私家园林的对外开放,解放了后世人的诗意志趣。入夜时分,踏着青砖石板来到沧浪亭,实景版昆曲《浮生六记》正在上演。演员们移步换景,演绎苏式生活,观众们紧紧跟随,聆听吴侬软语。“曲高”却不“和寡”,沧浪亭内一有演出,几乎场场人气爆棚。
从精神层面“诗意”的充盈,可看出造园智慧的外化。比如苏州打造“园林苏州”,在古城中见缝插绿,让市民出行500米以内步入绿色空间。“城市建设应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副局长邵雷说。
2019年4月21日,在美国洛杉矶的亨廷顿图书馆,人们在中式花园“流芳园”内参观。新华社记者 李颖 摄
2020年10月,美国洛杉矶亨廷顿图书馆内的流芳园扩建后对外开放。这座海外规模最大的苏州园林占地72亩,拥有亭台楼阁、小桥流水、楹联抱柱,被称为拙政园的“姊妹园”。“己心妩媚,则世间妩媚。”苏州园林早已摒弃孤芳自赏,类似流芳园的复刻版屡屡“漂洋过海”。
而早在40多年前,以“殿春簃”为蓝本建造的“明轩”也走出国门,在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落成,成为首个出口海外的中国园林。到如今,50余座苏州园林及模型在世界各处落地生根。
“我们不能只把古典园林看作是陈列的物件,更要在利用中保护,在开放中传承。”苏州市园林和绿化管理局调研员周祺林说。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记者:何磊静、林凯
剪辑:张可心(实习生)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江苏分社 联合制作
鸣谢 苏州广电蟹视频
中国故事工作坊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