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数说脱贫路 当惊世界殊】产业扶贫覆盖全国98%贫困户 促进收入持续提升

央广网北京2月27日消息(记者洛佳莹)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经济之声专题报道《数说脱贫路,当惊世界殊》,27日推出第二篇:《产业扶贫覆盖全国98%贫困户,促进收入持续提升》。

有“中国薯都”称号的乌兰察布,土豆年产量达400多万吨,但因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曾经守着土豆过着穷日子。2015年,刘长安跟随京蒙挂职干部团队去内蒙古乌兰察布考察,深知这里的马铃薯迫切需要以深加工技术来提升效益。他决定在乌兰察布投资5亿元,上马马铃薯深加工项目。

“他们缺少马铃薯加工的先进技术,农民是看着土豆过着穷日子,所以要发挥我们的优势,真正地带动当地的农民实现增收致富。”刘长安说。

从2016年4月项目正式开工建设,到2020年这些项目80%以上实现投产,产品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巨变发生在短短5年间。截至目前,项目已累计带动周边3万多人参与12.5万亩马铃薯、冷凉蔬菜种植,已帮扶当地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343人。产业园达产后可以实现产值40亿元,利税4亿元,带动产业链产值24亿元,将有3万农户参与50万亩基地的种植。刘长安说:“把中东部的科技与西部贫困地区的区域优势相结合,真正实现产业扶贫。”

事实上,像这样小土豆成为农民致富“金豆子”的故事在多个扶贫县不断上演。脱贫地区因地制宜,一个个特色产业应运而生。在陕西洛川县,53万亩苹果树成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金果果”;在甘肃定西市,马铃薯种植面积300多万亩,为西北干旱地区蹚出一条产业致富路。产业扶贫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人口最多、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举措。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刘焕鑫指出,通过产业扶贫,贫困群众的收入水平大幅提高。他介绍:“产业扶贫政策已覆盖98%的贫困户,有劳动能力和意愿的贫困群众基本都参与到产业扶贫之中。在产业扶贫的有力支撑下,贫困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的3416元,增加到2019年的9808元,年均增长30.2%。”

在产业扶贫的路上,延伸产业链,紧密利益链,让扶贫产业发展质量越来越高。根据统计,全国832个贫困县在脱贫摘帽之前,建设了农产品初加工设施4.3万座,新增初加工能力828.8万吨,创造了更多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各地建立产业带贫增收的长效机制,累计培育引进各类企业6.76万家、发展农民合作社71.9万家、发展家庭农场超过15万家,主导产业基本实现龙头带动。

在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这里构建起“龙头企业+村集体+新型经营主体+农牧户”的产业扶贫发展新模式,成立了达隆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集中高效养殖黑藏羊,靠着村集体产业发展项目脱了贫、富了民。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乡达隆村扶贫驻村工作队队员才让扎西介绍:“我们村在2017年退出贫困村序列,为了巩固脱贫成果、壮大村集体经济,2020年投资95万元在我们村购买黑藏羊,成立黑藏羊集体合作社,2020年共购买黑藏羊437只,预计今年效益达到30多万元。”

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过马营镇沙加村二社社长周拉本说:“政府不但让我们开展藏服加工,还进行了养殖技能培训,给我们发放了一百多头牛的养殖项目,建起了养殖基地,还给我们提供了草料。现在村民的收入很可观,大家都很满足。”

832个县全都编制了产业扶贫规划,累计建成种植、养殖、加工等各类产业基地超过30万个,每个县都形成了2-3个特色鲜明、带贫面广的扶贫主导产业,贫困县登记的地理标志农产品达800多个、认证绿色和有机农产品1.1万个,比2012年增长4倍多,有效带动脱贫群众稳定增收。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展产业是直接衔接点。农业农村部介绍,下一步,要进一步完善产业帮扶政策举措,着力推动脱贫地区特色产业由快速覆盖向长期培育转变,由主要支持种养环节向全产业链条拓展转变,推进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提档升级,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农业农村部总经济师魏百刚说:“像生产核桃的地方发展核桃油、核桃蛋白质片,种葡萄的地方发展各种葡萄酒,养牛羊的地方发展屠宰和牛羊肉食品加工等。通过发展农产品加工,创造了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和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