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中国故事|疫情时期的爱情

新华社北京2月14日电疫情时期的爱情,是什么模样?

疫情下最常听的一句话是:保持社交距离。这对爱情意味着什么?

这里的三个故事,有浪漫、有坚守、有传说;他们眼里的爱情,有目标相同、不怕分离,也有心动、美好、包容,更有互助、理解、支持。

当疫情试图拉远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爱情,仍然能跨过时间、越过山海,让孤独的灵魂相遇、相聚、相伴。

飞机上遇见“浪漫”

去年10月,25岁的小白(化名)和28岁的阿辉(化名)结束了在智利的工作,飞回中国,他们在航班上遇见了彼此,遇见了爱情。

“我们的一个共同好友发现我们俩坐同一趟飞机,就分别跟我们说加个微信、路上好有个照应。”小白说,“他给我发了很多值机、转机信息,我当时就觉得他做事很细致。”

“后来在机场我远远看到他,高高瘦瘦的,一头褐色的卷发一看就是因为疫情没法去理发店、自己给剪的,我觉得还剪得挺好看。虽然戴着口罩,但是隐约觉得会是个帅哥,我得认识他。”她说。

阿辉发现小白的口罩带呼吸阀,便把唯一一个备用的N95口罩给了小白,自己戴着扣碗形的口罩。“到了隔离酒店,我才发现他的鼻梁都磨红了。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眼前的这个男孩很可爱。”小白说。

回国后,小白在福州工作,阿辉在南京工作,但是距离并没有阻挡他们之间的浪漫。今年春节前夕,小白从福州出发,去南京和阿辉见了一面。

“2月6日是我的生日,之前在智利工作已经很久没有过生日了,但是他说今年不一样了。”小白说,“其实我就想快点见到他、抱抱他。”

小白生日这天,阿辉做了满满一桌菜,为小白点上生日蜡烛、唱生日歌。小白开心地笑着、闭上眼睛,许下了生日愿望。

“疫情和距离没有成为我们的阻碍,困难当然是有的,但谁能没有困难呢?”小白说,“我们的生活经历相似,有共同的规划,都是很温暖的人。在一起以后,生活比之前更明媚了。我觉得这样就很好。”

当“异国恋”遇到疫情

疫情的突如其来,也给“异国恋”带来了考验。

情人节这一天,36岁的商务外交官刘婷婷又不能和男友孙晨一起过了。这一天,是她从塔吉克斯坦离任回国、入境隔离的第18天,而她也与男友孙晨分别了一年零两个月。

“在驻外的日子里,不管我和男朋友多忙,我们每天都会微信联系。”她说。

然而,3年前,当刘婷婷接到驻外消息时,她和孙晨也曾因为对长时间异地分离的忧虑,而陷入过迷茫和争吵。“不过此时,我们心中已不再迷茫,而是互相鼓励并共同憧憬美好的未来。”她说。

“原本计划去年2月底婷婷回来,我们一起装修房子、结婚。”孙晨说,“疫情下,她选择在国外继续坚守岗位、延期回国。装修房子这件事,我们俩拉着设计师一起在网上商量。我跑去店里、给她打视频,然后我们一起挑地板、橱柜。”

今年的情人节刘婷婷和孙晨又不能一起过了,孙晨等待着与刘婷婷相聚。“只要能平平安安回来就比什么都强。”孙晨说,“等她回来后,我们就可以一起做饭、逛街、看电影,一起做很多很多事。”

刘婷婷说,驻外人员和所有人一样,都有自己的爱情故事,都有自己的幸福和不容易,只是他们的爱情世界里多了“忠诚、使命、奉献”以及“担当”这几个词。

“今天是情人节,我想拥抱我的男朋友。”她说。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

疫情下,爱情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相互帮助与陪伴,细水长流的爱情化作了点点滴滴的日常。

家住上海市闵行区的陈金友和余莲娟年近九旬,疫情下,他们的爱情一如既往。

“我们两个已经结婚63年了,互相理解、互相宽容,这是相濡以沫的基础。”陈金友说。

“年纪大了,记忆力不行了,好多事情丢三落四,就需要互相帮助、互相包容,才能健健康康地生活。”他说。

17岁投笔从戎的他们,在随部队南下时产生了友情。那时,前线部队不断变动,他们也曾因为任务不同而各在一方。那几年,他们以书信往来,友情慢慢上升为爱情。

“这一过程说明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千山万水也难以隔断真挚的情感。我们夫妻的感情是建立在战友、爱人的基础上的。”陈金友说,如今,年轻时的爱情已经上升为老年时夫妻间的亲情。

疫情期间,陈金友在家写诗、画画、练书法,偶尔也会拿起相机给老伴余莲娟拍张照,余莲娟则在家刺绣、剪纸、插花。疫情似乎并不妨碍这对九旬老人的生活。“我们把生活安排得满满的,不会觉得空虚。”陈金友说。

“退休生活充实,我们的情感更加深厚了。虽然白发上头,耳聋却会听心语,行走蹒跚、双手牵着挽扶过街,形影不离。我们还要跨越现有的年龄,延续相濡以沫的老夫老妻的晚年生活。”今年情人节,陈金友用有力的字迹写下了这段话。

以63年的相爱相守见证“钻石婚”的陈金友夫妇,用一生践行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而疫情下选择坚守的年轻爱侣们,依然坚定地相信:疫情只是暂时,爱情却可永恒。

总策划:赵丹平

监制:闵捷

统筹:卫铁民 刘恺

文字:孙雯骥、刘艺炜

视频:许咏政、朱艺琳、孙雯骥

海报:贺萌

参与记者:华迪、黄安琪、王翔、任垚媞、姜贺轩

新华社对外部、新华社上海分社 联合制作

中国故事工作坊 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