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40年前,在普莱西德湖“启航”

新华社长春12月30日电 题:40年前,在普莱西德湖“启航”

新华社记者周万鹏、王帆

北京冬奥会倒计时400天,连线记忆40年。这个特殊的日子,也唤醒了中国冰雪人第一次踏进冬奥赛场的记忆。40年前,历经风霜,中国冰雪运动从普莱西德湖“启航”,朴东锡便是亲历者之一。

将车停好,一身运动装的朴东锡拿起背包走下车,刚刚在公园打完太极拳的他向记者打招呼。朴东锡家住通化市,这座位于吉林省东部山区的城市亦是中国高山滑雪、跳台滑雪等项目选手的重要孕育地。

40年前,中国体育代表团第一次参加冬奥会,最后一次以运动员身份参赛的朴东锡成了幸运儿。如今73岁的朴东锡已两鬓白发,但依然精神矍铄,谈到冰雪话题滔滔不绝。

“我热爱滑雪,它是我人生的起点,也是我命中注定要为之付出全部的挚爱。”朴东锡说。

朴东锡出生于1947年,童年记忆被冰天雪地中的嬉戏贯穿。彼时,冰雪运动尚未兴起,打出溜滑、抽冰猴占据了东北孩子的冬季时光。上小学时,朴东锡在路过学校食堂旁一个竹筐时突发奇想,将其拆成多片竹胚子后折弯,踩在脚下踏上雪坡,周而复始地玩耍。从那时起,这些竹胚子成了朴东锡的珍宝,滑雪运动以原始的方式第一次走进了他的人生课堂。

多年在雪坡“摸爬滚打”出的技术与经验,使朴东锡12岁时被选入刚刚成立不久的通化市滑雪学校,从此开启高山滑雪运动员生涯。“那时候,我有一个信念,谁比我强,我就要加倍训练,超越他。”朴东锡说,尽管当时条件十分艰苦,但他心中始终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凭借着出众的悟性,朴东锡迅速成长,并在20世纪70年代连续10年称霸国内赛场,成为当时中国高山滑雪项目的巅峰存在。国内赛场“独孤求败”之余,年过而立的朴东锡渐渐开始筹划转型。

1980年2月,在恢复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之后不久,中国首次派出代表团参加冬奥会。那一年,第十三届冬奥会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办。33岁的朴东锡虽然已近运动员生涯暮年,但心怀梦想的他仍在入选国家队后决定到世界级舞台去闯一闯。

为备战冬奥,1979年11月,朴东锡随队前往日本拉练。初到海外的他,在观摩当地小学生一场高山滑雪比赛时被“吓了一跳”——“他们怎么能滑得这么好”,好胜的朴东锡决定登场比试一番,但最终败下阵来。

焦虑、懊恼、吃不下饭,睡不着觉……“中国派出的国家队居然连小孩都干不过!”负面情绪萦绕于朴东锡的脑海。他开始更疯狂地训练,却不慎拉伤了韧带。医生建议他停训两个月,但固执的朴东锡没有听从,打上封闭针后,第二天再次回到训练场……

3个月后,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开启首次冬奥之旅。在普莱西德湖,朴东锡却经历了第二次挫折感。适应场地时,他发现自己几乎“不会滑雪”,赛道的光滑程度超出了他以往的认知与体验——雪道感觉更像冰。为此,他首先要做的竟然是避免滑倒。紧张、兴奋、陌生……一向自信的朴东锡开始怀疑自己:“为国争光,我这个能力到底行不行?”

最终,朴东锡放下包袱:“第一我肯定拿不了,但我超越一个,就是成功。”正式比赛当天,全力以赴的他最终在高山滑雪回转项目37名完赛者中位列第34,这一成绩至今仍是中国选手在冬奥赛场该项目的最好成绩。

普莱西德湖之行,让朴东锡意识到了与外国选手的巨大差距。退役之后,他带着“一定要在雪上打出名堂”的信念,拿起了教鞭,先后担任阿勒泰队和通化队的滑雪教练。他还分别为儿子和女儿取名为雪峰、雪俐,寓意“雪上攀高峰”“雪中伶俐”。

如今,朴雪峰在吉林省跳台滑雪队担任主教练,从高山滑雪项目退役的朴雪俐在通化市体育运动学校工作,以朴东锡为代表的“冰雪世家”,用40年的坚持与热爱,延续着振兴中国冰雪运动的梦想。

“从运动员到教练员,父亲一生奉献于冰雪事业,他的学生也在各个岗位中守护着中国冰雪运动的火种。”朴雪峰说,希望冬奥健儿能创造佳绩,向世界展示中国的竞技体育和综合实力。

如今已过古稀之年,朴东锡习惯了“三点一线”的老年生活,早上在公园打太极拳,中午逛市场买菜,下午回到家中喝茶休息。但每到冬季,他还是会回到冰天雪地之中——出任通化当地业余滑雪俱乐部的总教头。平日里,他最牵挂的还是冬奥会相关信息,毕竟在祖国举办冬奥会对他而言有着更为特殊的意义。

“国家政策好,这些年滑雪场多了,装备好了,滑雪的人也多了,冰雪运动的春天来了!”朴东锡说,40年前中国第一代冰雪人在普莱西德湖“启航”,如今,这批“老健儿”最大的心愿就是更多的中国冰雪后辈在冬奥赛场展翅翱翔、飞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