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河内丝绸之乡:提升品牌附加值 开拓中高端市场

阮氏心老人在自己的丝绸店内向顾客介绍产品。 经济日报报记者 赵 青摄

河内市河东郡万福丝绸村街景。 经济日报记者 赵 青摄

在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中寻求平衡,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保持民族工艺特色,提升品牌附加值,开拓中高端市场,正成为越南丝绸行业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

丝绸业在越南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越南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世界丝绸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越南目前是世界六大丝绸生产国之一,出口量位居亚洲第三、世界第六。面对现代工业的冲击,这个传统行业发展状况如何?经济日报记者日前来到有着“丝绸之乡”美誉的河内市河东郡万福村一探究竟。

越南丝绸界流传着“南定的蚕丝、河东的绸”这样一句俗语,“河东的绸”指的就是河东郡万福村生产的丝绸。穿过古色古香的村口门楼,鳞次栉比的丝绸店映入眼帘,店里商品琳琅满目。

离村口不远,便是当地有名的文卯丝绸生产厂,穿过店面,可以看到后面小工厂内几台丝绸织机正在有节奏地运转着。记者注意到,这种“前店后厂”近乎家庭作坊式的生产,采取的还是中小规模的半机械、半手工模式。

据工人阿兰讲,由于蚕丝的特性,丝绸的生产还不能完全离开熟练工人的操作。这家工厂的创始人赵文卯已经离世,现在是他的儿媳阮氏心当家。阮氏心老人介绍说,她的厂子是万福丝绸村最早和现在规模最大的生产厂之一。1986年越南革新开放以前,当地的丝绸生产都是以合作社形式进行的。此后开始个体私营生产,这个厂子就是那时候建立起来的。

阮氏心告诉记者,万福村生产丝绸的历史约有千年,是越南历史最悠久的丝绸村之一,也是越南最著名的丝织品产地。当地最早生产的丝绸是纯光面的,没有图案和花纹。后来当地人不断摸索,通过纸板做的模板可以织出印有花纹的丝绸,而且每一家设计出的花纹都不相同,时间一长通过看丝绸上的花纹图案就能知道是哪家生产的了。

阮氏心说,村里以前约80%的家庭都从事这个行业。随着革新开放,经济多样化的冲击使得现在只有大约一半的家庭还在继续,很多年轻人都外出谋生了。老人自己的两个孩子都继承了传统,依旧经营着自家的厂店。目前万福村生产丝绸还是保持着家庭作坊式的模式,只是为了提高产量,已从全手工改为了半手工,而且随着原料的缺失,丝绸的印染也从过去使用纯天然颜料变成了现在的使用化工颜料。

阮氏心介绍说,丝绸生产受蚕丝原料的影响比较大,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天气的变化会影响到蚕丝的产量、质量,丝绸的生产也相应会受到影响,价格也会有明显起伏。特别是在接到出口订单时,遇到差的年份,蚕丝产量不高,年初签订的订单,到生产时由于蚕丝价格提高,还需要同外商再讨价还价,争取重新制定成品价格,煞费心力。厂子经常面临着类似的经营压力。所以这个村子大部分产品都转向国内销售,以产带销,而非以销促产。由于当地丝织品历史悠久、制作精美、颇具特色、质量可靠,在越南国内非常受欢迎。

记者到访丝绸村时是下午,顾客三三两两并不多,记者接连走进几家店,询问后发现百分之百蚕丝含量的丝绸一米价格都是40万越盾(约合120元人民币),家家一样,并无漫天要价的现象。

记者看到,现在的丝绸村周围已经建起了许多高楼大厦。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这里还保留着相对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生产实属不易。正是这种质朴,不断吸引着国内外游客到此购物、观光,感受在丝绸精美图案中静静流淌的久远传统。在东南亚各国中,越南丝绸行业凭借着具有悠久历史的丝绸之乡,打下良好的生产基础,熟丝的出口量超过柬埔寨和泰国。

当然,与万福村固守传统的路线不同,越南其他一些地方的丝绸行业已经开始现代化,如西原地区林同省保禄市的丝绸生产就实现了较大规模的机械化,产量、出口量占据国内市场主导地位。保禄市年产蚕丝约1000吨、绸缎约350万平方米,出口额达到1600万至1800万美元,约占越南年出口量的80%。

整体而言,越南丝绸制品虽有一定特色,但在国际市场上尚未形成品牌效应。企业以为国际知名丝绸制品品牌代工为主,生产的多为初级产品,缺乏高端“越南制造”。为此,在传统与现代的生产方式中寻求平衡,在扩大产能的同时保持民族工艺特色,提升品牌附加值,开拓中高端市场,正成为越南丝绸业积极探索和努力的方向。(经济日报驻河内记者 赵 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