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做牧区群众信任的“安达”
■李根
人物名片
李根,蒙古族,中共党员,1985年11月出生,2005年9月入伍。历任排长、副中队长,政治指导员,现任武警内蒙古总队政治工作部保卫处副营职干事。荣立个人三等功2次,被北部战区表彰为涉军维权先进个人。10月20日,被表彰为全国拥政爱民模范。
虽然我是蒙古族,但还不太会讲蒙古语。记得初到好田嘎查(蒙古语,意为村)时,每次去农牧民家中,都得带个“翻译”。
2016年7月,我作为总队结对帮扶村工作队的一员,第一次来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额尔格图镇的好田嘎查。今年当我再次回到这里,看着翻天覆地的巨变,不禁感慨不已。
起初,牧民们当面调侃我:“从部队来的小伙子,舞枪弄棒是行家里手,还能带我们脱贫致富?”“养牛放牧的事情,他哪会懂?”村干部和农牧民的疑虑,让我颇有些尴尬。驻村第一个夜晚,院里空空荡荡的,我打开背囊一边整理床铺,一边陷入深思。
为摆脱尴尬,我积极转变角色。农忙时节,我和蒙古族群众一起下田地、干农活;防汛期间,我和村组干部一道查看险情,修筑堤坝;闲暇时间,我见缝插针到各家各户串门,谈谈自己的想法,听听群众的看法。这期间,我学会了简单交流的蒙古语,还收集了大量信息。主动来让我帮助解决困难的农牧民越来越多,无论是嘎查大事小情、还是家中芝麻小事,大家都愿意找我聊聊,我逐渐变成了农牧民们信任的“安达”(蒙古语,意为朋友)。
后来,我发现,长期以来困扰嘎查农牧民生活的,是雨季出行。道路晴时通雨时阻,物品运输要靠人背马驮。为改变这一状况,我同嘎查“两委”成员一起,与农牧民认真交流,倾听他们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和意见。道路、照明、文化广场和环境卫生等问题,一个个摆在了面前。
有人私下善意提醒我:困难太大,不要轻易作出承诺。但我认定了一句蒙古族谚语所讲的道理:金刚石再硬,智慧也能使它变软。
军地协同,合力修路,首先让第一个难题“变软”。我多方协调,地方政府投入880余万元,修筑总计7130米的村组水泥路。总队也协调地方相关部门投入50余万元,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起一座漫水路面桥。好田嘎查“晴天坑洼难行,雨天望河惆怅”的历史,被彻底改写。
路通了,嘎查的夜晚仍黑漆漆一片。农牧民多年来盼望,能有一个休闲活动的公共场所。经过考察调研,总队协调地方政府在嘎查修了公厕、安了路灯,还建起了文化广场。
如今的好田嘎查,宽敞的水泥路修到家家户户门口,一排排崭新的砖瓦房如珍珠般散落在草原深处。今年69岁的巴春明老人由衷感慨:“嫁到这个村已经49年了,从来没有想过这牧区能亮起路灯,能住上砖瓦房!”
基础设施建好了,如何带领村民们走出一条致富路,成为挑战和考验。好田嘎查草场广袤、翠色欲流,发展肉牛养殖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可村民们起初不相信养牛能致富,提及前期投入更是直摇头,担心仅有的一点积蓄打了水漂。我反复琢磨,嘎查要发展关键在于搬掉农牧民们思想上的大山,不然就是守着金山过穷日子。
动员千遍,不如干出样子。我和村“两委”班子商量后决定,让村里党员带头干出样子,给乡亲们鼓鼓劲儿。不久后村里成立集体合作社,并派专人赴呼伦贝尔、通辽等地多方考察论证养殖项目可持续性。针对牧民缺少资金支持的实际,先后8次到盟、旗、乡镇三级政府和地方畜牧局、扶贫办争取地区政策支持,为有意愿的农牧民家庭办理贴息贷款,购买基础母牛。在好田嘎查新建肉牛养殖基地,填补了帮扶村的产业空白。
“现在合作社有武警总队亲人帮助购买的基础母牛,按照‘村集体+合作社+贫困户’分红模式,不用我放养,每年光这一项收入就将近2000元。”提起肉牛养殖,牧民格日乐分外高兴。
好田嘎查旧貌换新颜,作为结对帮扶工作队成员的我喜不自胜。我开心地对农牧民群众说:“如果还把我当成你们信任的‘安达’,今后有什么困难请尽管跟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