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不是一种消遣,一种追求冒险和赌博输赢的娱乐,也不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而是达到严肃目的的严肃手段——卡尔·冯·克劳塞维
小胡子一直被诟病为微操大师。就是因为他不断干预军队的指挥,输掉了任何能打赢的战争,尤其是在苏德战场上,是先攻莫斯科还是南下占领乌克兰乃至高加索油田,争论不休。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当德国国防军总部和留着胡子的国防军最高统帅部(是的,你没看错,当时德军是2个牌子2个队)争论不休的时候,也不知道原因是,古德里安去狼窝单独见了小胡子后,突然同意小胡子的想法,坚持执行小胡子的“战争经济学”,南下攻打乌克兰基辅的方向,所以会有最大的围攻人类历史上——基辅之战,而在此战之后,德军将不再有额外的力量攻克莫斯科。
回到《战争论》作者克劳塞维茨开头的那句话,无论是进攻莫斯科还是进攻基辅,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达到一个“严肃的目的”,即,打败苏联主力,解体苏联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个人更喜欢小胡子的决定,也就是拿下经济和资源区,比拿下当时的政治中心更有价值。
德军已经走到了尽头
当时德军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注重后勤。经过几轮调整,最远的物流运输距离只有500公里。当时,德军向纵深推进了800公里。 300公里公路上的德军没有补给,没吃没喝的部队开始抢劫,反抗意识增强。
虽然德国打了一场闪电战,但实际上并没有实现100%的机械化。 “骡马帝国”不是随便说说的。与苏联开战后,德军大量征募马匹,使骡马总数接近100。一万!
同样经过前期对苏战争的飓风推进,德军团的战斗力普遍下降了50%左右。连骡马都没有的前线德军士兵只能扛在肩上。在德国拍摄的《斯大林格勒》“在这部电影中,一场小规模冲突后,上尉说,我们要把这门大炮拿回来,士兵问,没有马车,然后大家面面相觑,船长说:“我们是骡子。马”!接着是影视界著名的一幕,德国版的《伏尔加河上的追踪者》。官兵们拿着重炮在雪地上向前走。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即经济决定政治,军事是政治的延续,最终目的是为经济利益服务。德国对外侵略扩张的目的是重新定义世界利益的分配格局。在德国 石油短缺(罗马尼亚的油田无法支持战争的进一步扩大)、粮食短缺(德国当时减少了国内供应和对德国盟友的出口)、缺乏设备(德国坦克的月产量低得离谱——只有到300辆,德国直到1943年才进入战时生产状态。二战期间,德国只生产了4万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而苏联则超过10万辆),完全依靠德国前线士兵拉着肩膀想一口气吃掉苏联,简直是天方夜谭。
任何国家的高官都不傻。他们可以获得最直接和第一手的信息。他们也知道德军存在的巨大问题。面对乌克兰的大粮仓,顿巴斯工业区、煤矿区和油田,说着小胡子贪吃的时候,他的嘴角不禁热泪盈眶。占领这些地区将严重损害苏联的工业生产能力,阻止苏联卷土重来的可能性,也为德军提供大量补给,为来年的另一场战争做准备。从这点来看,小胡子的想法并没有错,看来当年那个善良的父亲也下意识的想到了这一点,想在乌克兰大平原上与德军决一死战。
各国争夺资源和产品的不只是二战,当前的战争也在激烈争夺资源,争夺的基本上是产油区、中东等地,海湾战争和像(打的是伊拉克,谁告诉你萨达姆放弃美元石油结算,投入欧元怀抱,鹰酱眼见油区即将放弃美元体系,如果你打谁?你没打?),谁会天天和韩国的北方邻国开战,没有石油和物资稀缺,国土面积小,人口才2500万多。如果投入大量资金,就会浪费士兵的鲜血和生命。投入产出比是个损失!
进击莫斯科,拿破仑怕重现
在德国之前,最后一个进入莫斯科的人是拿破仑,但即使拿破仑进入莫斯科,住在克里姆林宫,睡在俄罗斯皇帝的床上,那又如何?最终没有被俄罗斯“冬将军”投降,狼狈地撤退!
当时,实施焦土战略的是库图佐夫,米哈伊尔·伊拉里奥诺维奇·库图佐夫。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发动对俄战争,库图佐夫晋升陆军元帅,为俄军总司令。他在波罗底诺战役中成功地消耗了法国军队。之后,制定了“焦土战术”,自愿放弃莫斯科,引敌深入。放弃莫斯科后,库图佐夫秘密实施塔鲁蒂诺侧翼机动,让俄军避开法军的进攻,集中进攻塔鲁蒂诺村区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切断了拿破仑通往俄罗斯南部的通道。并为反攻的准备创造了有利条件。
在苏联版的战争与和平中,奥斯特里茨战役被重现,正是战斗的失败让傲慢的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意识到他的军事实力无法带领他的军队取得胜利,交出指挥库图佐夫。
库图佐夫还利用俄罗斯幅员辽阔的地理特点,利用大水深将拿破仑拖死。
从当时的苏德战场来看,慈父坚决反抗。就算莫斯科被攻陷,如果在异地建立临时首都,继续抵抗德军入侵,又会怎样。仅仅占领莫斯科并不代表苏联。失败或投降就像我们在二战时一样。即便凯申失去了上海、南京、武汉,武汉和上海的工厂继续后撤,以重庆为伴都,不得不反抗。最后,凯申在这一点上还是很强势的,发誓不投降。
另外,苏联的生存实力也太恐怖了。如果德国消灭500万苏联士兵,苏联就可以再次调动1000万士兵上战场。面对没完没了的消费,德国人真的买不起。
另外,苏联早期也实施了焦土战略,效果还不错。它没有为德国人留下任何材料。即使德国人得到了一些工厂或矿产,如果他们想恢复生产,他们也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来恢复生产。维修即可投入使用。
小胡子也知道这一点,但“孩子只会做选择,大人有一切”。当时,德国高层确实在考虑实现攻占莫斯科和南下占领乌克兰乃至高加索油田的两个目标。遗憾的是,虽然德国的武器和兵力质量上乘,但敌不过双方在资源、土地、人口等方面的巨大差距,而苏联也有美国的支持。
1941 年 3 月 11 日,美国国会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 1776 号法案,该法案授权美国总统“出售、转让、交换、出租、借出或交付美国总统认为的任何国防材料与美国的国防有关。至关重要的国家和政府”。自 1941 年 8 月以来,美国向苏联提供武器和物资援助。
统计数据显示,美国向苏联提供了超过 109 亿美元的物资。据统计,当时苏联获得的租借物资相当于今天的1500亿美元。整个二战期间,美国对华援助仅为8.45亿美元,仅占对苏联援助的7.7%。仅在 1943 年,美国的实物援助就占苏联工业总值的 21.4%。这还不包括现金援助。
二战期间,苏联生产了10.40000辆坦克、13.70000架飞机、1200万支步枪、150万挺机枪、600万挺冲锋枪、50挺万挺反坦克炮, 83.40,000 门火炮和迫击炮。在盟友的支持下,面对可怕的工业产能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德国不败战败,但即使小胡子的战略成功,拿下乌克兰以南乃至高加索的油田,也只会拖长战争。时间只会把失败的那一天推迟一段时间。
综上所述,小胡子的“战争经济学”并不是没用的。确实是德国继续让战争机器满负荷运转的动力源泉。如果它不能掠夺足够的资源,它就会消耗生命力。未来德国只能全面撤退,但小胡子盯上了苏联的国土资源,没想到当时引以为豪的闪电战最终被拖陷入消耗战的泥潭。迎来了毁灭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