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澄清一个误解。传统观点认为,甲午战争爆发前,中国海军实力是世界六、亚洲,日本海军实力排名世界第十一位。中国在海军装备上彻底击败了日本。
我不知道这个词最初是怎么来的。但从西方的角度来看,他们确实预测中日将开战,中国将拥有更大的优势。
但是,情况会发生变化。在现代之后,船舶的更新速度非常快。经过几年的疏忽,就会形成代沟。北洋海军自1888年宣布成立军队以来,一直没有增加新舰艇。与此同时,日本从天皇到平民,都将建设海军视为百年大计,平均每年新增两艘新舰,尤其是后来的“吉野”号等新快舰。到战争前夕,日本海军在舰艇数量和性能上已经超过了北洋海军。
我严重怀疑海军实力排名是由德国人首先传播的。如前所述,德国人在与中国的军火交易中赚了一大笔钱,如果他们想赚更多的钱,就不得不鼓励中国打仗。随着战争,军备秩序将到来。所以,在中法战争和中日战争的背后,有德国人鼓吹中国是说客和看客,说打打仗,实力在,就能赢。
打了十几次才知道,妈妈,我们的船太大了,没用,不好用。谁说亚洲第一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你出来我保证不杀你。
最近有一种说法,我们总觉得清军的武器落后,其实是洋务派狡猾的大臣们制造的假象,让他们可以不断地向他们要钱。朝廷买买买,就算败了扔锅,兵器不如人,没办法。
这是真的吗?
没有。包括李鸿章在内的外交部长和边疆官员从头到尾一直在说外国枪炮的好话,说我们装备了世界顶级的枪炮,请休息保证。他们挑选武器装备的毛病,都是挑选国产武器的毛病。据说国产武器质量低,火炮经常爆炸,子弹经常不发声普法战争中德国火炮,射程总是不远,等等。但你要知道,这些国产武器,都是他们所在的军工局工厂生产的。任何官员都不会傻到故意说他们生产的武器是劣质劣质的,除非它们真的是劣质劣质的。否则,这不就是拉客的表现,承认自己无能吗?显然,他们没有撒谎。
清军武器装备非常先进,但仅限于装备进口武器的部队。关键是同时期日军的武器装备还不错,甚至更好。清军大部分装备国产武器,性能相对落后,与日军作战明显处于劣势。
李鸿章的“兵器制胜论”此时已被淡化。在内战中,清军的兵器依然保持着先进性,但在对外战争中,即便是日本这样的“小国”,也无法保持这种引以为豪的先进性。
但是,这不是致命的。无论如何,中国和日本的武器都是一个级别的,但有的稍强,有的弱一些。没有代差,可以通过其他因素来弥补。最致命的是,中国的武器装备是热的,但战斗的概念是冷的。用冷兵器思维打热兵器,作战理念与两次鸦片战争时出土的一样,落后惊人。失败就在这里。比如海战。海战的核心是争夺制海权,主动出击,决战舰队。这些现代海战法,日军学得很好,贯彻得很好,确实是一支现代化的海军。
北洋海军在哪里?它有着现代海军的外形,但仍然紧紧抓住老式海军的灵魂。在中日多次海战中,北洋海军一直奉行依靠沿海炮台作战的被动防御战略。黄海之战后,李鸿章命北洋海龟守卫威海卫,避战护船,决战不离海。当时,一位英国中将发表评论称,中国舰队为了躲避日本舰队,采取了暂时放弃黄海制海权的错误策略。这种做法违反了海军战略原则,失败也就不足为奇了。
问题是,日军攻占威海,歼灭北洋水师后,李鸿章停战求和。为什么?有观点认为,当时的北洋军还是很强大的,与日军的战斗结果很难说。李鸿章急忙求和,以保住最后的个人武器,从而保住自己的位置。是这样吗?
从结果来看,中日战争后,李鸿章的影响力和名声都崩塌了。在战争中,他无法预见到这一点,即使他保留了军队,也无法为他的政治生涯保驾护航。如果有胜算,哪怕有一丝胜算,他也绝对不会撤兵求和。如果他赢得了战斗,他就是国王;求和平,手上也有兵,但还是不被世人所容忍。
所以,李鸿章求和的理由,其实和毁掉海军是一样的,也就是说,陆军的作战理念也是日军落后的一个时代。
清军陆战僵化僵化,仍沿袭冷兵器时代的作战原则和战术。进攻时,群策群力冲锋,不形成散兵阵型,往往刚发起攻击就被敌人密集的火力击杀。防守时,前线配置缺乏纵深,只注重正面防御,忽视侧翼,兵力和火力部署随意。日军往往只需要避开前线,从侧翼进攻,就可以瓦解清军的防线。难怪西方人评论说:“中国人几乎每次试图坚守阵地,都被迫撤退,因为敌人已经绕到他们的侧翼了。中国人根本不知道如何自卫。”
再这样打下去,就没有胜算了,怎么打?
使用先进的武器武装落后的思想,仍然被殴打。甲午战争时期,中国看似辉煌的改革成果被彻底打回原形。清军在作战思想、战略战术、组织体系、装备技术、士兵素质等方面都很难称得上是一支具有现代化作战能力的军队。与同时开始军事现代化改革的日军相比,清军的战斗力明显落后。
事实证明,“落后就落后”这句话并没有骗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