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1年11月6日晚,台湾P2V飞机冲向东北地区,空中探照灯突然亮起,“裸奔”,我军高射炮部队立即夺取目标。刹那间,数支高射炮被猛烈集中射击,被炮火击中坠毁。
P2V原型机是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于1941年研制的一种海军反潜巡逻机(AUV),后来根据美国空军的需要改装成侦察机,去掉了所有机载武器并增加一整套电子侦察设备。
为了适应暗夜在中国大陆的活动需要,装备也进行了彻底改造,形成了三个系统:一是电子侦察系统。安装用于侦察解放军地面雷达部署和性能,配备宽带接收器,用于收听空地呼叫以及同步录音和视频录制。另一个是安全导航系统。加装全景搜索雷达可在300-600m高度飞行时判断10km内的地形,并与飞行员连接电脑进行自动或半自动驾驶,使飞机保持在安全高度和低空。
当时,人民空军的夜间防空作战以米格17战机和高射炮为主。 MiG-17 使用单座单引擎。从飞机控制、导航到雷达搜索、瞄准和发射,都由飞行员完成。能量不易调配,低空飞行需要承受巨大的危险。米格17飞行速度高,机载雷达低空射程远。因此,当进入P2V尾部时,从捕获目标到发射火炮仅需10多秒现在有没有空军探照灯部队,而P2V只需进行干扰和机动,跟踪和瞄准就比较复杂。
使用 MiG-17 在黑暗中打击 P2V 确实是被迫的,因为当时没有其他同类产品。无独有偶,解放军为了抓获“黑蝙蝠”,动用陆空两旁的高射炮营和探照灯连,组成数个炮兵群,部署到P2V飞机上,飞抵大陆。习惯于机动作战的进出口和主要路线检查站,并设置伏击。 P2V飞机虽然多次越过机动伏击高炮射程,但由于部队作战指挥不当、轻炮配合不善,未能击落敌机。
另外,在1961年9月之前,人们还没有完全弄清楚P2V在大陆的活动规律,埋伏地点不合适,力量比较分散,火力也不大。并逃脱。在情报支持和指挥引导方面,很难完全满足P2V的需求。当时,人民空军的各种雷达种类有限,大多技术落后,性能不佳。另外,我国山区多,没有专门的雷达,所以低空差距相当大,500m以下的飞行目标只能保证少数几个。继续跟踪该点和一些沿海地区。而且,经过长时间的骚扰活动,敌机已经基本摸清了解放军的雷达部署情况。他们不时穿梭于解放军薄弱的工事或雷达缺口之间,使解放军空军飞机无法有效拦截。
有时敌机会故意闯入雷达的有效探测区域以达到一定的侦察目的,不断释放消极或积极的干扰,破坏解放军的情报支援和战机的指挥引导。
但是,人民空军不允许“黑蝙蝠”在大陆自由飞行。在与P2V飞机的长期作战中,人民空军进一步了解其活动规律,通过官兵结合分析研究,总结出几种对抗P2V飞机的作战方法,并取得了快速的成效。
1961年9月中旬,解放军调整机动高炮群部署,实行阻击伏击与机动伏击相结合,集中兵力使用陆空两用高炮,在“黑蝙蝠”习惯性活动区形成密集的火力网络,利用压缩开灯、拉开火炮距离、利用“快速混战”作战手段应对敌机电子干扰,实现机动性。
驻辽东半岛高炮群指挥基地11月6日接到空军通知,一架台湾P2V飞机从韩国群山机场飞来,企图骚扰大陆东北地区中国。高炮大队司令员、空军高炮师师长范振江指挥各大队作战。当敌机相距100公里时,范振江下令:各炮兵连的启动、点火、射击时机,必须由各连自行确定。敌机在前沿阵地距离炮兵连35公里。范振江指挥部队注意近距离信息,假装雷达探照灯下令反击。
很快,敌机进入了人民空军探员的5公里发射线,猛地转身,飞向了战斗编队的右翼。敌机抵达距离探照灯阵地四公里外。指挥官下令开灯。随后其他探照灯阵地迅速开灯过来,高射炮部队立即抓住了目标。刹那间,数个高射炮分队从敌机1000米外、2600米到6000米范围内猛烈集中炮火。敌机迅速向右滑翔并试图逃跑。火灾事故。
1963年6月19日晚,我接到上级的报告,国民党P2V飞机骚扰。 21:00左右,指挥部通报现在有没有空军探照灯部队,一架P2V从浙江路桥机场以北侵入大陆。 22时20分左右,旅长董纯仁、副旅长王文礼起飞迎敌。由于高差较大,再次发生干扰,目标被分离,攻击失败。
20日0时18分左右,王文丽又接到了一个升空令。双方逼近500米,王文丽连忙开枪打偏,敌机信号突然消失在雷达中。在地面雷达的引导下,王文丽再次发现了敌机。王文丽连忙跟了上去,大约一百米开外,险些按了炮键两秒左右。敌机机身起火,撞到地面。
此后,中国海军航空兵于 1964 年 6 月 1 日击落了另一架 P2V 飞机。
国民党空军看到一只“黑蝙蝠”被抓,叹了口气。
自此,“黑蝙蝠”横行大陆,盗窃情报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