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微博引发的关于中国核力量规模和发展的大讨论持续了两天。就个人而言,在这件事上,常人的意见是对是错并不是最重要的;这场“核威慑标准大讨论”让更多人思考相关问题的同时,也让一部分人去信息化——信息时代的信息虽然参差不齐,但量大到足以让它们或多或少地增加了一些当代核武器的常识。
▲对于一个远离冷战多年的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来说,让更多人了解核武器的现实并不是一件坏事
在5月11日发布的第二届国家创新奖表彰名单中,“大型固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评选也让很多了解中国1980年代弹道导弹试验史的朋友了解了A微笑:1982年10月12日和1988年9月15日,当负责潜射弹道导弹试验的6631型常规动力导弹潜艇和092型弹道导弹核潜艇分别在水下成功下水JL-1时,在公众面前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称,它被称为“(核)潜艇水下运载火箭”。
▲1984年国庆35周年阅兵式上的巨浪一号,注意弹体上的QD代表“地下”
无论是去年国庆阅兵时亮相的JL-2潜射远程弹道导弹,还是JL-2的增程改进型——一种新型潜射洲际弹道导弹最近多次试验的导弹; “水下“发射大型固体运载火箭”与中程反导、高超音速飞行器等近年来共和国国防尖端技术领域的代表作,被列入本次创新竞赛奖项值得表扬。能力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2019-2年第70个国庆阅兵
潜射弹道导弹要想形成可靠的威慑力,不仅要能够将核弹头发射到足够远的距离,还要保证在复杂的水下环境中能够随时发射。这使得潜射弹道导弹与同级别的陆基弹道导弹相比,在设计和制造上必然有更复杂和更高的要求。当然,这个要求必然会带来一定的牺牲。比如前两天在谈东风21D的时候,提到当“巨浪上岸”——东风21从巨浪一号衍生出来的时候,出于各种时间和资金的限制,东风21上仍然保留了前者考虑用于水下发射的一些设计,但这些不需要陆地发射和增加重量的设计影响了导弹的性能。但也需要注意的是,巨浪一号海上使用的其他特殊设计对东风二一服役后的高可靠性产生了积极影响。
▲东风21初试,弹丸涂层与巨浪一号一模一样
“24日协定”之初,我国已与6631型导弹潜艇获得了苏制R-11FM液体燃料短程潜射弹道导弹的教学样品。这种导弹虽然技术不先进,只能从水中发射;但通过对苏联制导导弹样本的分析以及潜射导弹未来使用前景的分析,研究人员得出以下结论:
1、在同等射程要求下,潜射弹道导弹不仅比陆基弹道导弹需要小型化,而且由于系统部件更加复杂,导致内部设备密度高故障概率高;
2、导弹需要承受从工厂到部队的复杂振动和机械/环境应力,从吊装运输到长期储存再到执勤战备潜地导弹战略意义,尤其是在导弹晃动和漂浮时当潜艇航行时。环境压力,陆基导弹设计中从未解决的情况;
3、我国海岸线长,导弹核潜艇不同部署区域的温度、湿度、盐度等差别很大。此外,舰艇上客观存在有害气体和辐射环境,它们也影响导弹的可靠性。会产生影响;
4、当时确定巨龙71(巨浪一号早期代号)采用固体火箭发动机,固体火箭对振动、冲击、湿度和低温等敏感。温度。 . . . . .
▲6631型在服役初期的船体编号为1101潜地导弹战略意义,后来改为200艘。该艇于1968年开始改装巨浪一号,此前从未进行过苏制导弹试验。
所以早在1970年代初,巨浪一号的研制单位——航空航天二院四系(航天科工二院前身)就提出巨浪-一号应在巨浪一号试射前尽快发射。 1 次岸上存储/船上航行测试。虽然受导弹本身研制进度的影响,直到1980年3月国防科工委工作会议才确定01的第五枚JL-1(含核弹头)批次用作储存试验弹;但在 1982 年 5 月开始储存试验时,JL-1 还没有进行第一次水下发射,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及时的。
在过去的六年半里,参与测试的巨浪一号除了在工厂进行几次定期检查外,主要存放在山洞中。积累了丰富的陆上洞穴维护经验和一定的船只调配经验。直到1988年底,406艇才完成“9188”任务,两次水下试射成功。
▲这大概也是有据可查的。 406艇是第一艘将配备核弹头的“完整机身”JL-1搭载到海上。
在长期的陆上储存试验中,弹上的许多部件出现了腐蚀、发霉、粘连、漏油等问题;依然完好无损,尤其是在核弹头几年的“上下”试验中,核装置和起爆系统的性能没有出现重大异常,证明整流罩壳的气密性是相当可靠的.
▲巨浪一号存放在洞穴中,注意弹头部分已被拆除。由于试验过程中洞内空调、电站设备发生意外故障,洞内湿度一度难以控制,使生锈、霉变情况更加严重,造成一定损失。当然,细想一下,这是事先对南部海域环境的简单模拟。
然而,在两次关键的舰载测试中,研究人员通过对406艇导弹舱和发射管环境状况的长期监测发现,由于结构设计和空调系统存在缺陷,其温度/湿度控制等。各项指标均不符合使用要求,导致每次导弹下弹后调平时,部分部件都出现故障。也就是说,此时的406船本身并不具备“执勤”的能力。
本次试验后,四部门牵头,于1989年1月共同制定了《巨浪一号导弹核武器温度、湿度、盐雾、霉变等环境试验等级暂行要求》。为后续02批巨浪一号的改进和考核提供了依据,也使东风21与巨浪一号同时生产,处于相同的技术状态。二炮之前安装的模型的可靠性。
▲风雨天气、喷雾去污作业等,当然也会遇到,但与潜射导弹相比,东风21的部署环境对导弹上的部件还是友好很多的
p>
p>
直到 1990 年代后期,406 艇才返回渤海进行现代化升级和中修,其中包括对导弹舱进行全面改造,使其能够更长时间地携带潜射弹道导弹长期部署。能力。虽然巨浪一号显然无法对406艇上的强敌形成实际威慑,但巨浪一号再怎么改进,导弹和核潜艇部署时“可靠的艇弹结合”的方法组合对于 094+ Julang-2 的构建和测试仍然有很大帮助。
▲顺便说一句,前段时间很多朋友还有个想法,就是让406艇搭载东风21D,改成水下防空舰平台;与JL-1/东风-21相比,头锥不太好驾驭。 . . . . 或者让它在港口训练中度过她的晚年。
即使由于JL-2本身的技术跨度大,以及研制过程中的技术调整,南北向洞室的储存试验和JL-2的航行试验也未能提前实现。首次试射——这也导致需要根据试射条件调整导弹的设计,还要对储存/导航试射条件反馈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进一步延长改进时间和定稿周期;不过,由于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的建造数量较多,该国建设海基核力量的决心与以往大不相同。因此,在多艘船的相继建造和试航过程中,这两项试验仍然得到了充分的保障。
▲JL-2潜射弹道导弹夜间吊装094型弹道导弹核潜艇
例如,与巨浪一号用406船测试时不同,由于船本身的可靠性等因素,实际水下航行时间只有几天;巨浪二号在094上根据实际部署环境进行部署,经过长时间的水下航行和吊装上岸,顺利通过水平测试。虽然最终定型的JL-2在主要性能上仍有不少不足,但这个艰难的过程仍然为新型导弹的研制扫清了许多障碍,尤其是其储存/导航测试环节。
▲巨浪二号的研制过程被称为“重新走水下长征”。它的长远意义不仅是我们常说的“培养开发团队”,更是打通从船员团队到岸上支援再到这个装备的关键,与制造商形成战力链接
虽然这些都是过去完成时的事情,但从两代潜射弹道导弹的储存/试飞的故事中不难看出,为了“增强可信可靠的核威慑和核反击能力”,制造越来越先进的导弹和弹头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背后是从发射平台到保障设施的整个核系统,这使得“大国剑”在任何时候都可以战斗。它的设计寿命系统建设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