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我国仅用10年研制出国外几十年才承载中华民族强国梦

中船重工719研究所办公室的黄旭华(11月23日摄)。新华社记者刘世平 摄

47年前的12月26日,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在没有任何外援的情况下,我国只用了10年时间就研制出在国外花了几十年时间研制的核潜艇。

当这艘承载着中华民族强国强军梦想的庞然大物从水面上浮出水面时,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难掩激动的心情爆发了眼泪……是包括他在内的无数人。艰苦的工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动力潜艇的国家。因此,黄旭华的名字与核潜艇密切相关。

往后,很多人称他为“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谢绝了。这位90后,隐姓埋名30年,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核潜艇,他不在乎自己叫什么名字,他只是想:“这辈子没有浪费,我的命是属于核潜艇的,属于祖国,无怨无悔!”

创业激情——

“核潜艇的研制将是我毕生的事业……”

中国特工008之潜艇危机_中国有多少基洛级潜艇_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

“核潜艇将在一万年后建成!” 1958年,面对当时掌握核垄断的超级大国,以及苏联领导人强加的核威慑,“核潜艇技术复杂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价格昂贵,你做不到。”建议,毛泽东同志下令,我国正式启动核潜艇研制。

同年,曾参与仿制苏式常规潜艇的黄旭华,因出色的专业能力被调往北京,参与了我国第一代核潜艇的示范设计工作。 “那时我就知道,核潜艇的研制将是我一生的事业。做不到,我的眼睛就不能休息!”

一开始,核潜艇研发团队只有29人,平均年龄不到30岁。说到理想,大家都充满了自豪感,但当我们看现实时,却是一贫如洗……当时美国、苏联等国相继研制出核潜艇,但都这些都是核心秘诀,像黄旭华这样的年轻人,很难得到哪怕一丁点。现成的技术数据。没有人见过核潜艇长什么样子;没有人知道里面是什么结构。唯一知道的是它的威力强大——一块高尔夫球大小的铀燃料可以让潜艇行驶 60,000 海里,这对于仍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新防御来说极为重要。

即使没有满足基本的发展条件,还能做吗?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不管这个!

在没有知识积累的情况下,他们大海捞针,寻找线索,甚至从“解剖”玩具中获取信息。

万事开头难。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在考察国内的科研技术实力的同时,也从国外的新闻报道中搜集了关于核潜艇的几句话。

努力有回报。有一次,有人从国外带回了两个华盛顿号核潜艇模型玩具。黄旭华像得了宝一样,把玩具拆了又拆。他兴奋的发现,里面密密麻麻的装备,和他们半靠零散的数据半靠想象推导出来的设计图基本一样。 “最尖端的东西,都是在常规设备的基础上开发创新的,没有那么神秘。”从此,黄旭华坚定了信心。

没有现成的条件,就“骑驴找马”,创造条件,甚至靠算盘一一算。

“不能等到有条件的时候,有驴就骑驴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有马就骑驴,总比呆在原地好!”核潜艇的研制需要使用各种复杂高难度的计算公式和数字模型。现在的计算机每秒可以计算几万次,但当时黄旭华他们连计算器都没有,只能用算盘和计算尺。谁能想到,这些庞大的关键数据,都被算盘一把捏碎了。为了保证计算的准确性,黄旭华将开发人员分成两组,分别进行计算。只有当他们得到相同的答案时,他们才会通过计算。如果有不同的结果,他们会推翻并重新计算。 p>

对于核潜艇来说,稳定性非常重要。过重容易下沉,过轻下潜,重心倾斜容易翻滚。必须准确计算。然而,船上有数以万计的设备和管道。如何准确测量各设备重心,调整出理想的船重心?

因丑而化,勤能补颓。黄旭华想出了一个很“笨拙”的地方办法:派科技人员到设备制造厂,找出每台设备的重量和重心,在设备装上船时,在船台上放一个秤。船体入口。进去的东西都被一一称重登记,设备的大小就是这样,每天。有人嘀咕道:“我们是来做大事的,做这些初中生能做的小事,矫枉过正。”黄旭华抽空一一谈了起来,他说:“大家手中的每一件小事,到头来都是我国第一。第一代核潜艇的表现;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正是这样的“计算”,使得这艘排水量几千吨的核潜艇,在下水后,试潜和定重试验值与设计值完全一致。

一腔凌云之——

“六十岁的白痴,龙宫的斥候,惊涛骇浪,玩得开心!”

“永远严守国家秘密,不泄露工作单位和任务;做一辈子的无名英雄,隐姓埋名;进入这个领域,就准备好干一辈子。就算弄错了,也只能留在单位里清理。”进入核潜艇研制团队之初,面对领导的要求,黄旭华毫不犹豫的答应了。

中国特工008之潜艇危机_中国有多少基洛级潜艇_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

隐身意味着愿意成为无名英雄,意味着一生的努力可能不为人知。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对此并不在意。

“一年打7级风两次,半年一次”“早上煮土豆卷心菜,中午煮土豆卷心菜,晚上烤土豆卷心菜”……1966年,黄旭华和他的同事搬到了辽宁省葫芦岛市。那个时候,这里是一座荒凉荒凉的小岛。岛上的食物和日用品供应有限。每次同事去外地出差,都会“挑”一些物资回岛。最厉害的“搬运工”居然光从北京就带回了23个包裹。

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黄旭华带领设计师们在“文革”中的种种风波中,一一克服困难。他展现了高超的技术领导力和科学创新能力,为第一代核潜艇的研制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核潜艇类型是“液滴型”。为了实现这种船体结构,美国采取了三个谨慎的步骤:首先在常规潜艇上安装核电站,建造水滴形常规动力潜艇,然后将两者结合成核动力水滴形核潜艇。我们也要采取三个步骤吗? “你必须三步走一步!”黄旭华大胆提出,既然国外已经成功地将水滴形艇与核电结合起来,说明这条路是可行的,“一万年太长,只为白天和黑夜。我们国家的国力很弱。” ,核潜艇研制时间紧迫。”在他的带领下,中国“三步并进”,直奔龙潭。

确定船型只是长征的第一步。核潜艇技术复杂,拥有数千个配套系统和设备。其中最关键的技术有7项,分别是核电站、水滴船体、船体结构、人工大气环境、水下通信、惯性导航系统、发射装置等,开发者亲切地称之为“七朵金花”。为了捡起这朵美丽的“金花”,黄旭华和他的同事们毫不犹豫地探索、砥砺前行,最终使我国第一艘核潜艇顺利下水,为中华民族献上一条保卫国家安全的海龙。更让黄旭华自豪的是:“我们核潜艇的设备、仪器和原材料都不是来自国外,船体的每一部分都是中国制造的。”

老季固执,野心千里。 1988年初,核潜艇根据设计极限在南海进行深潜试验。知情人明白,这是一个重要的实验,也是一个极其危险的实验。 1960 年代,一艘美国王牌核潜艇在这次试验中永远沉没。为了稳定试验队的军心,60多岁的黄旭华亲自登船担任总设计师,现场指挥极限深潜,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成试航的总设计师。参加核潜艇的极深潜水。

测试成功后,黄旭华非常激动,即兴发挥:“第六十六个傻子,龙宫之智探,惊涛骇浪,乐在其中!”

一颗纯洁的心-

“忠于国家,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

“三哥(黄旭华饰)的事情,大家要明白理解。” 1987年,他通过杂志得知,失踪30年、下落不明的三儿子正是中国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现年93岁。老母亲把儿孙叫到一起,说了这么一句话。她没想到,30年不回家,被兄弟姐妹吐槽为“不孝子”的三儿子,竟然为国家做着惊天动地的大事。

消息传到黄旭华耳中,六十多岁的他忍不住落泪。第二年,黄旭华回家探望母亲,然后去南海深潜测试……当尘封的记忆被打开,母子俩无语——

30年前,新中国成立后不久,母亲反复对离家出走的三儿子说:“以前我流离失所,现在工作稳定了,我得走了。经常回家看。”黄旭华同意了,但知道这很难兑现。

30年来,父母与三儿子的交流只通过一个邮箱。父母多次写信询问他在哪个单位、在哪里工作,黄旭华忍不住回避。期间,父亲病重,黄旭华怕组织丢脸,没有请假;父亲去世时,黄旭华忙于工作,没能抽出时间参加葬礼。直到他去世,父亲仍然不知道他的三儿子在做什么。

“我还是很内疚,很想念我的父母。”然而,当别人问黄旭华对忠孝的理解时,黄旭华淡漠的回答:“忠于国家,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道。”

黄旭华也对自己的妻子和三个女儿感到愧疚。在他开始研制核潜艇的几十年里,夫妻要么分居,要么同处一室却很少见面。家里的大事,他的妻子李诗颖一个人打理。李世英说:“我理解他的工作性质,党派他去哪里,他就去哪里,这是我们的义务。”白发夫妇同样恩爱。

有人会问,是什么让黄旭华能够以国家为家,甘愿献身?

那是一段波涛汹涌的求学之旅,让他怀揣着祖国的赤诚之心。

1938年,抗战爆发后,沿海省份学校停课,14岁的黄旭华不得不离开家乡广东汕尾求学。梅县、韶关、平石、桂林……在日军飞机的轮番轰炸下,黄旭华的学习道路被迫不断转移。 “祖国这么大,我为什么找不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学习?”年轻的黄旭华明白了一个道理,如果国家太弱,就会被欺负和屠杀。出身于医生世家的他决定转行:“我要学航空和造船。未来我要造飞机保卫蓝天,造战舰抵御外来的海上侵略!”

正是共产党员的忠诚和信念,使他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理想。

“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早在上海交通大学读书的时候,黄旭华就凭借其先进的思想和出色的表现,成长为地下党训练的重点对象。 1949年春节,他终于如愿以偿,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时至今日,他还记得当初的誓言:“党需要我冲锋,我就一次性流血;党需要我一滴一滴流血,我一滴一滴流血。 !”

如今,为核潜艇献身的黄旭华已经93岁了。他一只耳朵听不清楚,但他的腿和脚仍然灵活。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19研究所名誉所长,他依然坚持每天从家宅走到研究所办公室,整理物资,帮助后人必要时提出想法。黄旭华说,他最希望年轻人记住一句话——“爱国就是把自己的人生愿望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