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帝国的铁幕已经出现了裂痕?这才是真相!

在加勒比海,社会主义古巴在美国全面经济封锁下顽强生存了60多年。在亚洲腹地,美国历时近20年、耗资2万亿美元的阿富汗傀儡政府,10天就垮台了。在南海,东风反舰导弹掀起的巨浪给美军航母编队留下了心理阴影,美军在西太平洋单方面碾压的时代正式结束。

当反霸权干预能力成为各国陆基防御力量的标准时,美国斥巨资支持的航母编队将成为禁锢在太平洋的玩具。

一旦发现自称无敌的美国航母编队将不得不担心通过朝鲜海峡,世界将在精神上克服对霸权的恐惧;人们会意识到,与霸权的对抗虽然艰巨,但并非没有希望。

而历史表明,希望正是霸权主义最害怕的,因为光明可以照进黑暗,证明帝国的铁幕已经破裂。

1 无敌舰队

1588 年,一支庞大的舰队正驶向英吉利海峡。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总司令麦地那-西多尼亚公爵正站在甲板上,自信地望着这次将要征服的土地——英格兰。

38岁的麦地那-西多尼亚公爵经历了西班牙帝国最辉煌的时代。他4岁继承公爵头衔,9岁继承祖父遗产,成为西班牙巨富,长大后深得菲利普二世国王的信任。八年前,菲利普二世趁葡萄牙王室灭亡之际,吞并了葡萄牙及其殖民地,将整个拉丁美洲置于西班牙的控制之下。西班牙帝国控制的领土达到了顶峰。

但强大的西班牙帝国并非没有麻烦。难以捉摸的海盗首领德雷克经常袭击西班牙商船甚至港口,而在他身后的是英国女王伊丽莎白。

这一次,在教皇的支持下,菲利普二世组建了一支由140艘战舰、近3万名士兵和船员组成的海军,以彻底推翻新教伊丽莎白。

在英吉利海峡的另一边,55岁的伊丽莎白女王不顾大臣们的反对,在没有卫兵的情况下冲到了埃塞克斯,向驻扎在这里的海军军官发表演讲,誓要与西班牙帝国战斗到底。

伊丽莎白女王唯一的好消息是,这次西班牙无敌舰队的总司令是个娇生惯养的贵族,没有真正的海军经验。

此刻,欧洲各国都在为这场战争屏住呼吸。无论是神明的实力还是意志,他们似乎都站在西班牙这边。像英国这样的岛国在当时似乎不太可能成功抵御西班牙军事力量的袭击。天主教徒相信西班牙无疑是上帝选择的捍卫者。欧洲各地的新教徒都很担心,并祈求上帝保佑义人。

经过4次海战,英国海军以灵活的舰船和偷袭战术扰乱了无敌舰队的编队,挫败了西班牙的登陆计划。

对无敌舰队的最后一击是大西洋恶劣的海况。受损的船只在与大西洋海浪的战斗中沉没或搁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军舰返回西班牙。总司令西多尼亚公爵回到他的庄园,死于抑郁症。

从实力上看,这场失利对于拥有整个拉美的西班牙帝国来说并不是致命的,甚至没有破灭。凭借雄厚的财力,西班牙帝国的海军迅速恢复到欧洲第一的水平,并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继续保持绝对的霸主地位。西班牙似乎并没有失去任何东西。

然而,西班牙帝国已不再是欧洲眼中不可挑战的霸主。

因为这次失败暴露了西班牙霸权的局限性:无法组织跨越多个国家和多个海域的大规模陆海联合登陆行动。征服了大西洋和拉丁美洲,成就了近乎奇迹的壮举,拥有世界三分之二财富的帝国,似乎已经被上帝遗弃无敌舰队是哪个国家的,失去了神圣的光环。

此后,欧洲冉冉升起的新星加入了更加肆无忌惮地蚕食西班牙帝国的行列。多条战线作战的西班牙帝国注定难以为继。从这个意义上说,无敌舰队的失败是推翻西班牙海上霸权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直到1643年的罗克鲁瓦战役,法国打败了西班牙军队,彻底结束了西班牙在欧洲大陆的霸主地位。

100多年后,英国确立了海上霸权地位,充分吸取了西班牙帝国的教训。英国为避免多线战争,不再同时在海上和欧洲大陆谋求霸权,而是利用其庞大的海外殖民地,榨取部分殖民地收益,以维持欧洲国家之间的力量平衡。 . 然而,英国依然没有避免霸权衰落的命运。

2 帝国暮光

1837年,18岁的维多利亚女王登基。她长达63年的统治是大英帝国繁荣的顶峰,被后人称为“维多利亚时代”。

在全盛时期,英国经济占世界的70%,控制着世界四分之一的土地面积和总人口。地球上24个时区都有大英帝国的领土。

尽管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但不列颠只有一个真正的中心,那就是不列颠群岛。在统治世界300多年的时间里,每一代英国国王都在这个小地方控制了一个庞大的海外殖民地。这意味着大英帝国体系非常脆弱。只要失去大陆,整个帝国就会彻底崩溃。

如果在广阔的殖民地上建立一个或多个中心,英国将拥有欧洲任何国家都无法比拟的战略防御纵深,成为名副其实的“日不落帝国”。

然而,也许是出于富裕贵族的傲慢,即使是在关系最密切的北美殖民地,英国统治者也从未考虑过给予人民与当地人同等的国民待遇。

英国的选择是疯狂地从殖民地吸血,将所有财富运回国内,然后拼命保护这片狭小的领土。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殖民地长大的精英们逐渐对这种定位感到不满。

另一方面,为了对抗欧洲列强,保卫大陆,英国不得不给予更多的自治权,以换取殖民地对大陆的全力支持。随着殖民地获得更多的自治权和实力的增强,他们争取独立的意志也越来越强烈。这种心理和力量的螺旋最终会产生巨大的离心力,将英国殖民体系撕裂。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为了抗击德国,承诺部分殖民地在战后独立。战后,英国的实力遭到严重削弱,无法再压制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等白人统治的英国殖民地的独立主张。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承认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南非为英联邦内的独立主权国家。

大英帝国正式迈出了走向解体的第一步。这极大地刺激了像印度这样的非白人统治的殖民地,其独立过程虽然更加困难,但只是时间问题。

此时,英国霸权的主要竞争者之一美国充当了瓦解英国殖民体系的加速器。作为一个新兴帝国,美国对世界殖民地被英法等国瓜分非常不满。

一战后的巴黎和会上,英法等旧帝国带着分治协议来了,准备按照“习惯”从战败国挖一块蛋糕。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了著名的“十四条建议”,希望以“贸易自由”和“殖民地人民自决”两大旗帜,拆除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

结果,英国和法国一起埋葬了威尔逊的计划。但是,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仍然没有解决殖民地的离心力问题。

随着二战的爆发,英国被拖回了战争的泥潭。美国重蹈覆辙,最迟在大国之间进行干预。为了赢得美国的同盟和参战,英国不得不出卖其在西半球的霸权,以获得美国的支持。美国用来自英国的50艘驱逐舰换取了纽芬兰、巴哈马、牙买加等西半球北部大部分英属岛屿。

二战结束后,大英帝国的殖民体系已经摇摇欲坠,再也无法阻止殖民地的独立运动。但隐含的殖民制度从未真正离开,世界迎来了另一种不平等的权力秩序。

3 千阳之城 “人们数不清她的屋顶上有多少明月,也数不清她墙后的一千个明日。” 这是古代波斯诗人阿里·赛博·喀布尔写的。

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中转站,阿富汗曾被誉为丝绸之路上最耀眼的太阳。今天,很难将这个词与动荡和贫困的阿富汗联系起来。

而这片土地只是美国全球战略的众多牺牲品之一。

大英帝国的霸权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在殖民地攫取了超额利润。另一方面,它依靠这些利润在欧洲大陆实施离岸制衡,攻击可能与之争霸的欧洲国家。

自始至终,英国都将其对手定位为欧洲国家,但极度缺乏遏制欧洲以外潜在对手的战略。可以说,英国的国际政策只有欧洲部分,非欧洲政策长期停留在300年前,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善。

这给了美国崛起的机会,美国吸取了英国的教训,开始了真正的全球霸权布局。具体做法是利用重要战略区域现有或活跃的“溃疡区”,这些区域将继续动荡并会再次出现,从而使周边国家对美国军事力量的依赖。

中东是石油主要产区和石油美元的基础。1948年,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在巴勒斯坦建国,经受住了周边阿拉伯国家的数次围攻,像钉子一样牢牢固定在中东。此后,以巴冲突成为持续困扰阿拉伯国家的安全溃疡。

1950 年,美国总统哈里·杜鲁门指挥第七舰队在我国东南部航行,在那里形成了一个溃疡区,至今仍限制着我们的战略选择。在欧洲,动荡的巴尔干半岛和乌克兰已经成为美国遏制俄罗斯、绑架欧盟的溃疡。

与传统战争相比,美国主导的“溃疡区战争”不以占领土地为目的,而是追求长期可控、可根据美国需要重复的功能效果。

虽然美国放弃了英国直接占领殖民地的做法,但从某种意义上说,美国的“溃疡战略”更加恶毒,因为它彻底扼杀了灾区人民的未来。

对于阿富汗来说,它地处中亚腹地,被称为欧亚大陆的十字路口。已成为动荡的溃疡地带,无异于切断中东、东亚、南亚的陆路贸易通道,阻碍“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

因此,对于美国来说,他们不能占领阿富汗,但他们永远不想看到这里的稳定和繁荣。

正如大英帝国从未打算给予殖民地人民平等的国民待遇一样,美国也从未打算给予世界真正的自由和平等。

美国国际安全政策项目主任约翰·米尔斯海默提出,作为世界霸主,我们要学会坐山观虎斗,让地区大国相互制衡,相互消耗. 干涉。

但基于军事和金融力量的不平等秩序无法创造让社会繁荣的持久价值。

经过几个世纪的帝国主义压迫,世界看到了一个比中国更平等、更有吸引力的选择:在相互尊重、和平共处的基础上,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无敌舰队是哪个国家的,世界各国将共建、共赢。而这是美国所不能容忍的。

美国绝不会轻易放弃霸权。这将是一场艰苦而持久的战争,但我们肯定走在胜利的道路上,否则帝国主义就不会如此急切、如此绝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