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开凿于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是我国石窟雕塑发展艺术史中的瑰宝,反映了那段时期生机勃勃的历史风貌,却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遭到大规模盗掘。经国家文物局调查和追索,今天(24日)上午,天龙山石窟终于迎来第一件回归文物。
历经曲折追索过程,国家文物局会同有关部门促成天龙山石窟佛首回归祖国,回归原属地,今天上午,佛首回归仪式在山西太原举行,流失海外近一个世纪的天龙山石窟“第8窟北壁主尊佛首”终归故土,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
为迎接佛首归来,文物部门特别推出了天龙山石窟回归佛首特展,不仅汇集了天龙山石窟近一百年的沧桑变迁,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将回归佛首原本所在的第8窟部分景观复制到展厅内,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沉浸式观感。观众看到这个佛首之后,同时也能感受到它在第8窟中的原始位置和原来的环境是什么样的。隋代是佛教石窟逐渐中国本土化一个重要过渡时期。它是从北齐“张得其肉”的塑像风格到唐代的丰满圆润的一个很重要的过渡时期。
回归佛首原本所在的第8窟北壁紧靠崖体,崖体裂隙比较严重,佛首如果放置原位将难免会有一定程度风化。因此,佛首将在博物馆内永久展出。而展厅内特别设计的灯光和超低反射率的展柜等,将佛首极具魅力的轮廓线条完美呈现。
太原市文物保护研究院天龙山石窟博物馆馆长于灏介绍:他的脸是比较红圆,而且眉毛是弯弯的,双眼微闭,嘴角是微微的上扬,有一种非常祥和,平静的一个微笑,这个是隋代比较典型的一个造像风格。我想从这种造像上,可以显示出我们隋代佛教造像的一个审美特征,还有工匠的一个高超雕刻技艺。
国家文物局和山西文物部门通过多年调查,发现天龙山石窟共有240余尊造像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盗掘,明确去向的有157件,分布在全世界11个国家,31座博物馆和一些私人的藏家手中。此次回归的第8窟佛首从发现到追索回国仅用了短短三个月的时间。
2020年9月14日,国家文物局监测发现,日本一拍卖行拟于东京拍卖一尊天龙山石雕佛头,疑似为山西省太原市天龙山石窟流失文物。国家文物局迅速组织鉴定,判断其确属天龙山石窟第八窟北壁佛龛主尊佛像的被盗佛首,年代为隋代,于1924年前后被盗凿并非法盗运出境。2020年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致函拍卖行,要求其终止与佛首相关的拍卖和宣传展示活动。10月16日,拍卖行做出撤拍决定,国家文物局与拍卖行董事长、旅日华侨张荣,取得联系,鼓励其促成文物回归。10月31日,张荣与日籍文物持有人谈判完成洽购,经国家文物局充分沟通,决定将佛首捐献我国政府。11月17日,佛首被移交给我国驻日使馆保管。2020年12月12日,佛首被安全运抵北京,当日点交入库,重回祖国怀抱。
今天,佛首正式入藏天龙山石窟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强调,流失文物是中国文化遗产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府保留追索历史上被盗和非法出口文物的权利,包括石窟寺流失文物。中国政府坚决支持流失文物回归原属国,愿和国际社会一道,就妥善解决历史流失文物返还问题探索建立制度化安排,携手共建更加公平正义的文物追索返还国际秩序。
据悉,此次专门以回归佛首为主题的“复兴路上 国宝归来”特展以天龙山佛首回归为主线,分为盛世之殇、盛世之归两个单元,讲述了天龙山石窟被盗的心痛历程以及复兴路上佛首归来的历史意义。(总台央视记者 田云华 闫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