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走近“追象人”,看他们如何监测象群

睡觉时,3头大象将1头小象紧紧护在中间。醒来后,小象发现自己被卡在里面动弹不得,几次起身都没成功......近日,无人机拍摄到的北迁象群“超萌睡姿”在网络上刷屏。

这段画面由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象群监测人员拍下。连日来,云南北迁象群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避免人象冲突,达到人象和谐的背后,是当地政府精准布防和群众的积极配合、爱心守护。

其中,根据云南北迁亚洲象群安全防范工作省级指挥部安排,森林消防力量也加入“追象人”团队,携带侦观、通信和指挥等各类装备,对象群动向实施跟踪监测。

6月7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野象看上去很“萌”,但大型野生动物也有凶猛的一面。这意味着,在象群迁移期间,必须提前发出预警,做好群众疏散等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人象遭遇。

大多数时候,象群行进在林间且夜间活动最为频繁。5月27日,象群在玉溪市峨山县附近活动。随着夜幕降临,常规监测手段很难定位野象的精准位置。为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的监测小组启动无人机热成像模式,结合当地气候,逐步调整无人机监测温度,在近30分钟后成功锁定象群。

6月5日,工作人员操作无人机监测野象踪迹。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针对近期的阴雨连绵天气等多种情况,监测小组及时应对,确保象群监测“不失联”。6月2日,象群活动到玉溪市红塔区新寨村,因当地雷雨天气不断,监测被迫终止。“第二天一大早,我们踩着露水,再次启动无人机,终于在飞行5个小时、耗费7组电池后找到象群。”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工作人员陈胜瑶说。

在监测中,工作人员还探索出空地一体监测等方法,有效解决了复杂地理环境下难以获取象群位置的难题,为研判象群行踪、提前预警提供精准参考。

5月29日,工作人员组装用以监测象群行踪的无人机。新华社记者 胡超 摄

在监测象群任务中,监测人员有时还面临险情。尤其是夜间跟踪监测,得做好与象群面对面的准备。

5月30日,在执行监测任务时,无人机操作手张雄突遇象群。“与象群距离最近时不足10米,心里既惊喜又惊恐。”他和同事迅速靠边停车熄火关灯,缓缓退至附近老乡家,“大家屏住呼吸,待大象走后才下楼!”

6月4日在昆明市晋宁区双河彝族乡拍摄的野象(无人机照片)。云南省森林消防总队供图

连日来,监测象群虽然一路艰辛,但工作人员也收获了不少感动。

在省级指挥部的统一部署下,沿线的县、镇、村提前做好人员疏散,采取渣土车堵路、投食引导等柔性措施。沿途很多群众主动拿出玉米等供象群食用。

“我们担心这边林子里没吃的,大象可能吃不饱。”昆明市晋宁区夕阳彝族乡高粱地村村民唐正芳说,听说大象要过来,就主动联系乡政府捐出了自家种的玉米来帮助投喂大象。

截至6月12日17时30分,象群持续在玉溪市易门县十街乡小范围内迂回活动。独象离群7天,于6月11日17时40分离开安宁市,向南移动6.15公里,进入晋宁区,距离象群14.3公里,人象平安。

当前,省级指挥部组织现场指挥部成员单位会同相关部门共同研究象群监测预警、电力安全保障等工作,并组织专家组召开工作会议,科学研判象群迁移动态,统筹指导相关州市制定工作方案,有序推进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工作,确保人象平安。

(文字记者:严勇 赵珮然;摄影记者:胡超;视频记者:孙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