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网
“我们守护的不是一人、两人的平安,而是百万、千万人的平安,他们不知道也无妨。”
午夜凌晨时分,伸手不见五指,记者登上了一辆神秘列车。全车8节车厢,就我一名旅客,打开12306竟查无此车。这时候,车开了,灯灭了……这,讲的是个什么故事?
啥是“蹚雷车”?为你探路排险……
你经历过“零乘客”的春运吗?你坐过不售票的高铁吗?自午夜至天明,中新社记者全程跟访中国最北端的世界首条高寒高铁“蹚雷车”,探秘行驶在寒夜中的春运探路人。
当你每次平安乘坐高铁前,已经有人提前探路排险了。他们在正班高铁开行前上路,复核设备、线路是否符合开行条件。这趟不载客的高铁叫动检车,俗称“蹚雷车”。自2012年哈大高铁竣工运营,“蹚雷车”就开始了探路使命。
哈尔滨高铁“蹚雷车”开动 王琳 摄
哈大高铁是中国目前在最北端严寒地区设计建设标准最高的一条高速铁路,也是世界上第一条穿越高寒季节性冻土地区的高铁。相比其他地区,哈大高铁要“穿貂”,即增加防寒抗雪处理,能适应-40℃到40℃的巨大温差。
随车机械师在列车上进行安全巡视
每年春运,正是当地极寒多雪的时候,为行车安全和人员素质带来更大考验。牛年春节临近,“探路天团”更紧张了,由地勤机械师、随车机械师和动车司机三人,组团出战。
地勤机械师:给列车做全身SPA
午夜12点,中新社记者抵达哈尔滨铁路动车段,是当日DJ5078次列车的唯一旅客,从哈尔滨往返长春,DJ即为“动检”的缩写。
在动车组检修库,一辆辆高铁停靠在轨道上。走进地沟,抬手可以摸到动车的“肚皮”,走上二层平台,可以摸到动车的“脊背”。
地勤机械师作业,抬手可以摸到动车的“肚皮” 。王琳 摄
李奥是哈尔滨动车组的地勤机械师,每夜都要为动车做个“全身SPA”。凌晨1点,他用手电再次检查动车零部件,上下左右、里里外外,目光敏锐如炬,动作敏捷如猿。最终确认,车体没有破损、裂纹、松脱等现象。
地勤机械师李奥在查验动车零部件
7年春运,昼伏夜出,很少有人了解他的工作。“沉默而伟大,这是我对动检工作的定义。”李奥说:“我们守护的不是一人、两人的平安,而是百万、千万人的平安,他们不知道也无妨。”
随车机械师:动车司机的“僚机”
凌晨2点10分,马文泉抵达值班室,熟练完成测温、登记、领取备品等准备工作。作为动车组的随车机械师,他是地勤机械师的“接班人”,也是动车司机的“僚机”。
随车机械师马文泉在值班室登记
马文泉坐进驾驶室,试用雨刷的各个档位。他说:“如果有飞虫、雪块撞到风挡,会影响司机视线,这一环很重要。”
随车机械师马文泉检查车体 王琳 摄
除了为全车做二次检查,他的工作重点是随车安全巡视,与司机联动作业。冬天“蹚雷”令他更加小心:“比如运行时会有积雪击打车体,就要第一时间要求司机降速运行。”
随车机械师马文泉在列车上进行安全巡视 王琳 摄
这是他经历的第8个春运,他说这两年因为疫情,客流量明显减少了。但只要有一位旅客乘车,“蹚雷车”都要替他提前走一趟。
动车司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凌晨4点39分,“体检”合格后的高铁正式开动。“DJ5078次,人员已到齐,具备开车条件。”哈尔滨三棵树机务段动车组司机王君平放下对讲,开始全神贯注“蹚雷”。
动车司机王君平在驾驶中
风挡外的夜色飞速变幻,在长达4小时的行程中,王君平保持对讲流程,执行标准操作,就像上了发条的机器不停转。
动车司机王君平通过对讲汇报情况
6时许抵达长春,王君平一路小跑到列车另一头换端。8点45分,列车返回哈尔滨,此次行程“无雷”。
“蹚雷车”司机与正班车司机交接 王琳 摄
走出驾驶室,司机王君平的精神才稍显放松,他说:“‘蹚雷’听起来吓人,遇到风险还是极少的。但这也是‘勇敢者的游戏’,如果真有风险就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更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只有我这一趟确认无误,才能保证后车乘客的安全。”
G1202次列车即将开始正班运行 孙磊 摄
夜色与曙光交替,“蹚雷车”与正班车交接,春运的人潮开始涌动。人们踏上了平安的归途,并无人提及“蹚雷车”的故事。
旅客穿着防护服乘坐高铁 孙磊 摄
万家团圆夜,“蹚雷车”又要开始锦衣夜行了,“我们在车上过年也习惯了,能送旅客回家团聚,也挺高兴的。”
“蹚雷人”再次出发
来源:中国新闻社(CNS19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