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云南昆明市呈贡区的
昆明动车所
每天凌晨都有一列列特殊的动车
从这里出发
“12306”平台查不到车票
它们也从不运送旅客
却总要在每天的首发列车之前开行
车上仅有的四人全是技术精英
都要对这趟车全程“陪护”
这趟“神秘”动车到底是干啥的?
今天跟小布一起来看
只有四个人的“神秘”动车
“2021年1月26日,动检8918次CRH2A2499随车机械师李彦昊出库复查车下部作业开始……”
昆明动车所,凌晨三点,气温接近零度。26岁的机械师李彦昊紧贴着银白色的庞然大物巡查。他一边细细地看,一边口述记录数据,此刻的他仿佛在与一组动车促膝交谈。
机械师李彦昊围绕动车做检查
李彦昊自言自语道:“雨刮器外观状态良好,标识灯外观状态良好,头罩外观状态良好,主排障器外观状态良好,辅助排障器外观状态良好。”
机械师李彦昊围绕动车做检查
但李彦昊并不是一人在这里。夜色包裹着的车厢里灯火通明,46岁的动车司机张怀旭也已在驾驶室忙活开了。
动车司机张怀旭
“动检8918,动检8918注册。72道1列位进30道;区段号179,车站号1015,总重376,辆数8辆编组,计长18.3;车速等级:动车组,降级、开车、有权、动本灯亮,参数正确……”
动车司机张怀旭在驾驶室的一系列检查操作
凌晨四点二十分,经过各项检查核对后,这趟8节车厢,却只载有司机、机械师、线路监测员和供电设备确认员四人的动车启动,途径昆明南、昆明站,直奔大理站而去。张怀旭说,这趟车的任务极为特殊。
“这趟车实际上是我们的动检车,铁路上叫做‘确认车’,内部人又把它叫做‘排雷车’。因为我们高铁的线路、信号、接触网设备都是在夜间没有动车组运行的‘天窗’点内进行检修。检修以后,设备的正常没有进行验证。因此我们开行这趟车的目的就是检查检修后的设备是否正常。如果发现有什么问题可以停车及时处理,为确保后面动车组的运行排除故障。”
“观天”“看地”各司其职
驾驶室里,张怀旭手比眼看,精细操纵。李彦昊开始检查动车设备仪表。而在他们身旁,还有两名技术达人对动车及周边情况密切“侦查”。从事供电安全专业22年的接触网工蔡学勇正目不转睛盯着窗外。
他说:“这趟列车是以每小时200公里的速度行驶,每秒跑出的距离大概是50米左右。接触网上的设备和轻飘物等都在眼前一闪而过,这就需要我们集中精力,集中精神观察设备。”
蔡学勇介绍,这些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轻飘物”的确很轻,却可能给高铁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蔡学勇密切观测
蔡学勇说:“轻飘物主要是铁路沿线两边蔬菜大棚的薄膜、塑料袋,还有小孩放的风筝等。发现了正常小的不影响行车的就通知管辖工区出来进行处理。如果碰到危及行车的,就通知司机紧急停车,机械师能处理的机械师处理,机械师不能处理的管辖工区快速出动处理。做这个工作,眼力是一方面,主要是工作责任心。”
蔡学勇认真“观天”,线路工张佳斌则在“看地”。
他说:“反正就是一切能影响行车线路上的东西,基本上我们的眼里都要看。因为冬季雾比较大,就要看线路上有没有障碍物,有的时候会有些小动物,哪怕线路上有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或有一个小小的树枝。高低啊、水平啊,就算是有两三毫米的都不能允许。”
从事这项工作多年,张佳斌有了自己的绝活儿。
“两三毫米的变化我也能感受得到,要集中精力,就是要做到心里不想什么,就想着这个线路上有没有什么问题,我一定要感受,不能开小差,不能想别的。”
线路工张佳斌盯着线路
至于这么小的变化会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张佳斌向记者透露:“如果线路上存在几何尺寸小的东西,像高低啊,感觉那个线路就像开车过了一个小坑一样,会有点颠簸的感觉。如果用感觉不太明显,我就把这个里程在什么地点记下来,回去把这个信息发给调度这边的监控人员进行分析。”
“零”的追求和目标
两个小时过去了,“排雷四人组”并未发现安全隐患。虽然很累,但他们还要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直检查确认到大理站。凌晨五点,即将到达昆明站,张怀旭望了望驾驶室外接近满圆的月亮,笑着告诉记者,其实,这些年,他们都在追求一个“零”。
“云南通高铁四年了,这样‘零’号的动车我们也开行了四年。我们一直在验证‘零’、确认‘零’,也就保证‘零’的问题。‘零’就是我们目标和最大幸福。”
排雷四人组与第“零”次动车
“零”次动车之后,早上七点十分,当天昆明至大理的首发列车D8657次动车从昆明出发,三个小时后就平安到达大理站。可能没有旅客知道那趟第“零”次动车,但它早已开过。
撰文 摄影:李健飞 周尧 谢一可 杨森 张古琴 韦济飞 许丹丹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央视新闻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