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着力点
■王吉山 李晓峰 贺尚锋
引 言
习主席在中央军委军事训练会议上强调,要“强化改革创新,加快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全面提高训练水平和打赢能力”。贯彻落实好习主席的重要指示,有效破解军事训练领域现实矛盾问题,应当以转变训练思维理念、创新训练管理机制、改革内容构建模式、优化训练方法体系、完善配套训练条件为着力点,加快构建与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相适应的新型军事训练体系。
以转变训练思维理念为牵引
当前,我国安全环境、军事斗争态势、我军使命任务、现代战争形态、我军组织形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目标任务都发生新变化,我军军事训练进入了全方位变革、整体性提升的新阶段。因此,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应首先从训练思维理念入手,推动“四个转变”,实现“四个增强”。
由被动应对战争向主动设计战争转变,增强军事训练体系的引领性。设计战争本身就是最好的训练。通过对未来战争的战略背景、作战样式、作战方法的合理假设和预测,可以很好地牵引带动训练内容构建、训练方法运用、训练手段开发,确保军事训练体系能够有效地服从服务于打赢未来战争能力建设的需要。
由注重当面对手向敢于直面强敌转变,增强军事训练体系的指向性。军事战略方针是一切军事工作的指导。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构建必须贯彻落实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把制衡强敌作为体系构建的基本指向,确保军事训练内容体系、条件体系、方法体系,能够为锻造制衡强敌的胜战本领提供有效支撑。
由各军兵种自成体系向以联为纲转变,增强军事训练体系的整体性。联合作战催生联合训练。伴随国防和军队改革的不断深入,迫切需要构建与新体制新编制相适应的,纵向上衔接战略战役战术各个层次、横向上融合陆海空天网电各个领域的军事训练领导管理、运行机制、内容方法、条件标准等,以加速形成联合训练引领军种训练、军种训练支撑联合训练的新格局。
由机械化信息化迭代发展向智能牵引转变,增强军事训练体系的时代性。科技是核心战斗力。随着人类社会向智能化时代迈进,军事领域的智能化程度,正逐步成为衡量一支军队建设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智能技术对军事训练领域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因此,应把智能化作为牵引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构建的重要抓手,以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机械化信息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现实需要。
以创新训练管理机制为突破
训练管理机制是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的核心问题,其关键在于围绕“需求论证—计划统筹—组织实施—考核评估—成果转化”各个环节,转变升级那些与当前情况不相适应的训练运行规则、流程和方式,以提升训练质效。
创新训练需求机制。以战领训是军事训练的基本原则。如何贯彻落实好这一原则,搞清训练需求是关键。应克服以往需求描述不清、对接不畅等问题,明确权责分工,规范对接方式。在联合层面,依据作战方案,梳理形成任务清单;依据训练大纲,转化形成训练课目;依据部队基础,选定重点训练课目;依据担负任务,确定对象条件标准;依据指挥关系,确定支援力量训练课目。在军兵种层面,依据重点训练课目,确定军种战役训练任务,进而确定战术训练课题,规范从联合到军种、从任务到课目的需求确定机制。
创新计划统筹机制。计划是军事训练组织实施的首要环节。应克服以往计划统筹不够,导致任务、兵力、时间和资源矛盾冲突的问题,规范计划流程,加强协调对接。依据战备任务和战斗力生成规律计划统筹训练,探索建立全军军事训练计划工作规范,明确训练筹划流程,实现以联合训练筹划为牵引,从联合到军种,从战略战役到战术,细化演训任务和要求,加强上下对接、供需对接,统筹训练任务、兵力、时间和资源,优先安排应急应战训练和联合训练。
创新训练考评机制。考评是确保军事训练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当建立健全军事训练考评制度,明确各级训练考评职责,建立专兼职结合的训练考评队伍,完善交叉考评、第三方考评等训练考评方式。依据部队类型和任务,建立标准化训练考评指标体系,突出任务完成度、指挥实现率、训练效费比评判训练成效,将训练考评结果作为作战能力评估、训练筹划设计的重要依据。
创新成果转化机制。训练是军事斗争准备的重要内容,是解决矛盾问题、检验备战成效的重要途径。要克服以往训练成果转化不及时、成果利用率不高的问题,规范训练复盘,积累训练数据,共享训练经验,健全完善训练成果转化利用机制。着眼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明确训练复盘的内容、时机、方式,把训练复盘作为汲取经验教训、改进不足的重要环节。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做好训练全程数据积累。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协助组训者对训练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原因进行分析研究。依托军事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全军的作战训练经验交流平台,创新成果转化和共享方式。
以改革内容构建模式为重点
训练内容是军事训练的核心要素,也是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构建的关键。应当紧紧围绕以战领训这一基本原则,遵循“作战问题研究—作战条令编修—大纲教材建设—部队演训实践”的思路,并将基于实兵演训的试验论证作为重要检验方式贯穿其中,优化军事训练内容体系构建模式,增强内容构建的针对性、合理性、可行性,确保新型军事训练内容体系体现任务需要、军队特色和时代特征。
突出作战条令编修,完善内容构建的法规遵循。训练的主要目的是让受训者掌握作战原则和方法。作战条令是对作战思想、作战原则和作战行动的基本规范。构建与新体制新编制相适应的军事训练内容,要以权威、规范的作战条令作为基本依据。因此,应当将作战条令编修作为法规建设重点突出出来,加快推进新一代作战条令的制定与颁布,以便为训练内容体系构建提供法源依据。
聚焦大纲教材建设,优化内容构建的实践载体。要优化调整大纲、教材体系结构和内容设置,按照“共性能力需求与个性任务需求相结合”分层分类建设的思路,军兵种着眼打牢体系训练基础,强化单个人员训练、分队训练和战术指挥机构训练,重点构建核心能力大纲体系;战区着眼整合形成体系作战能力,强化作战要素训练、互为条件训练、战场适应性训练、战役指挥机构训练和实兵演习,重点构建方向任务大纲体系。
注重演训实践检验,强化内容构建的反馈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训练内容能否紧贴实战,必须经过军事实践的检验。当前,应围绕训练内容构建成果的实践验证,进一步明确相关权责、规范验证流程,健全完善基于实兵演训的验证机制,使其能够在提高训练内容构建质量水平方面,充分发挥“把关”作用。
以优化训练方法体系为抓手
科学的训练方法是保证训练质量效果的关键。应坚持以联合训练为引领,创新体系练兵模式,进一步优化分层分类训练、多级联动训练、互为条件训练和作战体系训练方法。
着眼打牢基础,强化分层分类训练。体系作战能力生成遵循从平台到系统,再到体系的基本规律。分层分类训练,以基本作战单元、作战平台为主要训练对象,区分层次、类型和专业组织训练,重在打牢能力基础。要根据各个层次、各种类别训练对象的特点和能力标准,灵活运用组训形式、教练方法、实施程序和训练手段,为参加更高层次训练打牢基础。
着眼上下衔接,强化多级联动训练。指挥的本质是控制,而反馈是实现控制的必要条件。多级联动训练,以作战系统为主要训练对象,依据指挥关系,强化不同层级之间基于反馈互动的联动能力。应按照自上而下的方式逐次展开战略指挥机构带战役指挥机构、战役指挥机构带合同战术指挥机构、合同战术指挥机构带分队指挥机构、分队指挥机构带行动单元的训练,确保下级指挥训练依据上级指挥训练成果,行动训练依据指挥训练成果。
着眼融入联合,强化互为条件训练。不同作战系统间有机协调配合,是形成体系作战能力的重要前提。互为条件训练,以两个以上功能耦合的作战系统为主要训练对象,着眼有效融入联合作战体系,强化不同作战系统之间协同行动能力。应围绕军兵种之间遂行联合作战任务的重难点问题,开展以承担主要任务的军兵种部队为主,相关军兵种部队参加的互为支撑或者互为对手的专攻精练。
着眼体系融合,强化作战体系训练。未来作战是体系与体系间的较量,形成体系作战能力是进行体系对抗的必要条件。作战体系训练,以联合作战体系内全系统全要素为主要训练对象,依托网络信息系统,着眼形成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强化作战体系整体力量的发挥。应围绕各层级各系统各领域有机融合,依据使命任务课题,按照体系作战要求,采取战略战役指挥机构带部分实兵的方式,异地、多域、分布开展体系演习,促进一体化联合作战能力生成。
以完善配套训练条件为支撑
构建新型军事训练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求具备全局意识和系统思维,既要考虑训什么、怎么训等关键问题,也要考虑如何保障训起来。当前,应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配套训练条件建设。
注重信息体系建设。系统是联结军种的纽带。着眼提升关键支撑条件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作战训练信息系统升级改造,解决各军兵种标准不一、体制不一等问题,实现纵向贯通战略、战役、战术指挥链路,横向链接各军兵种部队行动实体,综合网络、模拟、实兵等多种训练手段,为融合不同层级、不同领域训练,提供有力支撑。
加强重点场地建设。立足整合训练基地、院校、部队资源,依托现有军兵种战役战术训练基地,依据未来可能的作战任务、地理环境,重点建设机动攻防、两栖作战、信火打击等训练联合体,以支撑联合训练和军种训练。
优化训练法规体系。军事训练法规是实现依法治训的重要保证。着眼解决军事训练工作面临的诸多现实矛盾问题,迫切需要建立与使命任务、体制编制、装备发展、训练实践相适应的新型军事训练法规体系。应当按照新的立法权限规定,依据现行军事训练条例,加快制定和颁布军兵种训练规定等骨干法规,并围绕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训练标准、训练保障等领域分别编修专项训练规章,以有效支撑军事训练转型升级。
(作者单位:陆军指挥学院训练管理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