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动新闻

【致我们的2035】“农民院士”的产业致富经

央广网北京11月26日消息(记者李腾飞 朱敏)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从经济、科技、法治、文化、生态等多个方面为我们进一步描绘了2035年的美好画卷。这样的远景目标规划,落实到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中将会是什么样?我们又该如何为之奋斗?中国之声特别策划《致我们的2035》,26日推出《“农民院士”的产业致富经》。

朱有勇,1955年生,云南个旧人,植物病理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农业大学名誉校长。他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力量改变当地贫困面貌,成为全国科技扶贫的典范,2019年被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11月中旬,澜沧县顺利退出贫困县序列消息传来,朱有勇心里乐开了花。扎根基层扶贫五年多,凝聚的心血结出累累硕果。

朱有勇出生于云南个旧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是他的童年记忆,也培养了他的农民情结。他说:“我是一个种地的,种了一辈子地。我出生在一个非常偏僻的山里面,我小时候确实很穷,主要种玉米。小时候从来没有吃饱过肚子,我的印象里面小时候就是饿着肚子长大的。”

2015年,中国工程院确定澜沧县作为院士专家科技扶贫点,对口开展脱贫攻坚工作。谁来牵头承担这一重任呢?当时60岁的朱有勇站出来说,“我最年轻,我来干!”做科研是行业领先,可搞扶贫朱有勇其实没有底气。为了搞清当地情况,他走遍了澜沧所有的村寨山头,眼前的场景让他潸然泪下。

朱有勇说:“我们当地的拉祜群众还住着透风的房子,家里面就几袋苞谷,养头猪、养几只鸡。就一个火塘,睡觉就在火塘边。我想起我小时候,30年、40年、50年过去了,我们大山里面怎么还是这样?我的良心受到了深深的谴责。我们都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教授、院士,为什么蹲在学校里面不走出去,不用我们的技术、我们的知识让农民富起来?”

澜沧是全国唯一的拉祜族自治县,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79%,劳动者受教育程度低,贫困程度深。经过对当地气候、土壤、降雨等自然条件的分析后,朱有勇和他的团队认为这里具备发展冬早蔬菜产业的条件。冬天播种春天收获,打了个时间差上市,收益一下子就上来了。

朱有勇分析:“热量够、土地够、水够,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就做了几个产业。一个是冬季农业。老百姓一般冬季不干活,田闲着,就把它盘活。冬季哪些经济作物价值高,就把它们结合起来。第一个产业扶贫就是冬季的冬早蔬菜,包括冬季马铃薯等。马铃薯非常爽口,在这里种出来,二月份、三月份收,错开。一吨可以卖三四千块钱。”

“冬闲田”变成“效益田”只是第一步。经过进一步调研发现,澜沧大面积的云南松、思茅松与三七之间具有相融相生的特性。朱有勇团队随即启动专项科研,带领农民种植生态有机的林下中药材。朱有勇说:“生物之间是相生相克的,我们这个团队很多博士在研究这种松树挥发什么化学物质,它的根、它的针融化以后怎么跟土壤的微生物系统融合起来。贫困户种一亩地,不是脱贫了,是直接奔小康了,这是我们产业扶贫的一个很重要的项目。”

为了指导农户科学种植,朱有勇还在全国首创中国工程院科技扶贫技能实训班,招收的学员不是博士、教授,全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

院士带出的学生没有令人失望。现在,1500多名培训学员中,90%的学员已经脱贫,50%的学员带动了亲戚朋友脱贫,还有一部分学员带动整个寨子脱贫。从昔日深度贫困的“直过民族区”到今天“科技扶贫示范县”,澜沧的变化让当地的老百姓对这位“农民院士”心服口服。

中共中央关于“十四五”规划建议中指出,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朱有勇说,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要围绕产业的基础,让农民有钱赚、有收入,才不会致贫、返贫。他说:“乡村振兴方面,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硬件方面我们做好了,路修好了,房子也盖好了,但是产业没有兴起来。没有产业,我们老百姓收入不会增加,还会返贫。所以乡村振兴,下一步脱贫不返贫,最重要的工作是把产业做起来。我们要利用我们澜沧的资源条件,发展特色产业,这样农民才有稳定的收入,脱贫才不返贫。”

有关“三农”,中共中央提出的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更为宏大,到2035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在朱有勇看来,对于他所帮扶的地区来说,农业现代化一个标志性特征是能产出高质量的特色农产品。

朱有勇说:“特别像我们大山里面,就是发展高质量农产品的农业。我们可能发展机械化,也可能发展智能、应用信息等。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要发展出有自己特色的高质量的农产品,这才是我们要走的路。云南省委省政府确定八大产业,像蔬菜、水果、中药材,养牛、养猪等畜牧业。我觉得2035年以后,我们会形成一个大的产业集团,而且这些产业链都拉通,形成一个从原料到产品的过程,农民会有更多的收入。”

致我们的2035

朱有勇:我是朱有勇,到2035年我80岁了,我想看到的是我们的农业是生态的,我们的天是蓝的,水是绿的,我们的农业产品是高质量的。我想,这个目标我们一定能够实现。我们农民的收入是饱饱的,口袋是满满的!